本篇文章1667字,读完约4分钟
成都西施:下雨的时候,我可以打败熊猫
我也知道说“西施镇水”是成都人开的一个玩笑,成都被大雨摧毁了,但我还是要为这个失去犀牛角的胖子感到委屈。你知道在程波人们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蹲有多难吗?
(当然,本着不迷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这篇文章应该重申,石犀是否与暴雨有关并不重要。最好问问萧敬腾先生,他是不是来成都后离开了户口。当然,这也是一个笑话。(
好,让我们进入科学领域。
毕竟,从成都地下挖出的石头犀牛不止一只。
陆游晚年在成都旅行时遇到了一个宋朝的人。早在秦朝,四川人就在李冰死后为他修建了一座李太寿庙,位于成都府以南约35英里处。陆游看到的石犀就在李太寿庙的东露台下。但他不能确定,因为这块大石头不仅很旧,而且风化严重,而且它的一只脚也断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笔记上写下“像犀牛一样厚”。这只可能是与李冰有直接关系的最没有争议的石犀牛。
民国二年(1913年),在西胜街原清幽寺衙门内,曾有一座小学堂,名为第二小学堂。学校建成时,操场很平坦,一块石头犀牛被从土里挖了出来,操场很大,上面刻着几十个字。
接下来是最近的热门话题,2013年在天府广场挖出的红砂岩雕石犀牛。早在1973年,当天府广场还不是一个广场的时候,它就准备修复金城艺术宫原址上的钟楼。当建筑工人挖地基时,他们发现了这块被怀疑是野兽的稀有石头。施工队打不动地基,文物管理专家因技术有限抬不动地基,所以他们把它完好无损地埋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人民东路的钟楼
当时,文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推测这种石狮可能是一种石狮,因为它被挖掘的地方仍然是唐代的一个500亩的湖泊,叫做摩诃池。前蜀主王衍,在干德年间,在湖边建了一座宫殿,宫中有一座神兽门,以史书中其前的石狮命名。
直到2013年天府广场重建时才最终升起,人们才发现这是一只头上掉了犀牛角的石犀牛。由于出土土层属末至西晋时期,造型风格更接近战国晚期,故与李冰在都江堰治水时曾放置于蜀中的五石犀牛之一有关。
杨雄的《蜀王本纪》记载:“河水有害,李冰是石犀:两个在府中,一个在城桥下,一个在渊中,以憎水。”傅,即成都甫。
无论如何,不言而喻,这些人头都是今天的文物,只剩下这只角犀,这说明竞争激烈,牛的生活太糟糕了。
例如,陆游看到的那一个,石犀牛和太守庙离河不远。他来的时候,这条河已经变成了耕地。犀牛离开水就像一个胖房子失去了它快乐的仙女水。即使只是一头石犀牛,养一头牛有什么意义?
结果,数百年后,无人照管的孤独的石犀牛变得越来越饱经风霜,到了明朝只剩下一头粗糙的牛。幸运的是,石头是相对强大和大,它仍然是强大的民国初年。"它有七八英尺高,比长牛还大."当时,四川在这里建了第一所省级中学,并一度考虑将其命名为“西施中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官兵们也用这块大石头来建造旗杆,每天升旗。结果,我没想到当教室建在第八中学(今天的第二十八中学)的时候,石匠们把它分割成石头条,沿着它建起了台阶。这只有历代记载的石犀牛将彻底死去。
民国时期挖出的石犀牛更糟糕,因为它的身上刻有文字。当时主持四川文史研究所的饶伯康先生也将拓本留有文字,交给儒生刘阅读。据文字记载,此石犀牛是用于水处理的,可能与李冰开辟的丽江古道有关。但是,他们也认为这种石犀牛应该是汉族人复制的。很遗憾,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研究,石犀牛突然消失了。即使是保存下来的拓本和当时文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笔记,在文革后的文史博物馆也找不到。
只有埋藏在天府广场几千年的石犀,在战争、时间飞逝和自然灾害中幸存下来,躲过了水土流失和挖基加固,最终在一个稳定的年代被发现。事实上,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古代人在这块石头上磨刀的痕迹。
犀牛很强壮,可以在水下生活。在古代崇拜中,人们认为它有分水的能力,这与李冰在都江堰筑坝分水的行为相吻合。他留下的石犀镇水的传说一直延续到后世,特别是汉代以后,模仿石犀的习俗逐渐出现。即使是这个后来在2013年出土的,也有说法说它是被汉族人复制的。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错金、错银、错云纹、错铜犀牛雕像,根据其流动的云纹推测为西汉时期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