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4字,读完约3分钟
■王琦
儿童在看医生、打针和吃药时哭是很常见的。但几天前,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临床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了一口唾沫: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不停地哭,甚至这样安慰她:医生和阿姨都不好,让我们哭着打她!(重庆晚报,7月26日)
我以前在医院的计划免疫部工作,那里是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地方。在这里,医生的不良事件非常常见,每天面对三四次是正常的。就像孩子们摔倒抱怨的普遍现象一样,这也是中国人对爱情教育不满的表现。
给孩子打针对父母来说是一件令人头痛和苦恼的事情。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是有争议的。有些人会说,光说哄孩子,医生怎么会这么认真?事实上,这种做法对医生影响不大,但是用看似慈爱的感情哄孩子对孩子是一种伤害。首先,正如发微信的医生所说,这样教育孩子就是让他们从小就讨厌医生?医生的不良安慰会加剧儿童对医生的恐惧和厌恶,不利于儿童建立积极正确的医疗认知。这一次,下一次注射将变得更加困难。此外,由于恐惧,儿童可能害怕医疗。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不舒服,就会采取隐蔽措施,不敢告诉父母,从而错过了就医的最佳时机。
其次,仇恨导向的爱情教育在中国非常普遍。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使孩子无法体验到耐心和力量,也使孩子更容易养成事情发生时推卸责任的性格,不能全面看待事情,从本质上寻找原因,而只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一味抱怨,忽视别人的意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打针是为了孩子健康的健康发展,让孩子学会全方位地看待事物。学会忍受、忍耐和坚强是父母的责任。毕竟,糖衣下面有壳,所以针尖下面不是很嫩吗?与给自己带来健康的医生交谈真的是一种对冤屈的报复吗?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天,知者不怨天;抱怨的人是穷人,而抱怨天堂的人没有野心。孩子们通常有抱怨的倾向,如果他们不满意,他们会发脾气。这正是因为他们不完全理解事物,他们的思想也不完美,所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去理解和承受。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父母给孩子打针有三种方式:严厉、欺骗和引导。其中,前两者往往伴随着怨恨,儿童对注射有抵抗力,他们不容易随着成长而消失。指导妈妈不仅会直接告诉孩子打针,还会在打针完成后指导孩子对医生和护士说谢谢,这让我们很感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接受注射的现实并勇敢地面对它。作者认为,只有给孩子一个全面的理解,他们才能有所准备和接受,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耐心和坚强,并有勇气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医生的游戏让孩子了解医疗的意义,积极讨论,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医疗行为。
医生是坏的,而殴打她的安慰不仅播下了害怕医生的种子,也播下了自私、责备他人和推卸责任的种子。因此,面对注射,孩子可以抵抗,但父母不能让这种抵抗消失。相反,他们应该给予合理的指导,让孩子能够正确、积极地理解医疗,从而促进个性的建立,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与医生合作。父母应该深刻反思怨恨的爱情教育。不仅是她在背后受伤,医生也在背后受伤。事实上,伤害最大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