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59字,读完约13分钟

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是战国时期韩国三川地区(豫西黄河、伊河、洛河流域)的军事重镇。 根据《战国策东周策》,宜阳的“城方八里,材士十万”,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世博园两处面积,但当时已经是特大城市,周天子居住的洛阳城面积也不是。 “墨子”曰“带领万家城方三里”,而其“城方八里”的宜阳可容纳六七万家。 当时每户至少有三名男性,所以可以从中选出十万名强兵。 根据考古发掘,宜阳有宫城和郭城,宫城在郭城西北部,郭城略呈长方形,外面有护城河。 城中也建有很多高台和展望台,可以注意敌情。 再者,根据《战国策秦策二》,韩国将南阳(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上党(今山西东南部)的大量物资运往宜阳储存,因此宜阳可谓兵粮荒。

战国宜阳古城遗址平面图

历史上,秦和韩国在宜阳交战过多次。 公元前391年,秦伐汉宜阳,攻占宜阳属下6座小城市。 史载这一年魏、赵、汉联兵攻楚,大败楚军。 楚向秦捐赠巨额财产请求支援,所以秦伐韩应该是为了救楚。 当时,魏、赵、韩势正盛,几乎不久韩国收复失地。 公元前335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占韩国宜阳。 但是,韩国又夺取了宜阳。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年仅19岁的太子摇继承王位,成为秦武王。 秦君主通常在22岁举行成人仪式——冠礼,之后可以进行亲政。 以前的国家大事通常由几位朝廷重臣共同决定。 秦武王继承王位之初,秦廷百官最初患有相邦樫里的病,他是秦武王的叔叔,其母为韩国女性。 所以,前两年秦、汉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邦交。

樫里病电影形象

秦交恶

秦王二年(前309年),秦国进行官职改革,相邦之设丞相,樫里疾病任右丞相,仍为百官之首。 深受秦武王宠爱的大臣甘茂成了左丞相。 这种微妙的变化被认为是秦武王为亲政铺平了道路。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举行冠礼后,秦武王终于迎来亲政,开始全面接管军国大事。 在邦交方面,他先与魏襄王在应(今河南鲁山东)见面,再与韩国襄王在临晋(今陕西大荔东)见面。 继续保持三国之间良好的邦交关系。 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国人,他的王后也是魏国人,左丞相甘茂也与魏关系密切,主张秦、魏连横。 秦、魏关系无话可说,秦、汉联盟需要巩固。 于是秦国把樫里病派往韩国相邦。 但是,派遣本国重臣到别国是把双刃剑,不能解决反而容易激化两国矛盾。 请考虑一下。 为他国利益打算的人参与了本国最好的决定,时间一长,各种矛盾越来越多,大会大爆发,战国历史多次上演这样的事情。 果然,樫里病相韩不到半年,秦、韩矛盾急剧激化,年轻气盛的秦武王召回樫里病,决定兴兵伐韩。

秦武王电视形象

在秦廷内部,反对切断韩国的呼声很高。 《战国策东周策》说秦武王“不听群臣家长议攻宜阳”,“父兄”指樫里病、公孙郝,两个母亲都是韩国女性。 朝中党有很多两位大臣。

如果有反对者,就有支持者。 最初的也是两个人。 一个人甘茂,他和韩国不怎么来往。 作为秦武王最可靠的大臣,他选择站在秦武王一边。 也有叫向寿的人。 他是秦惠文王妃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的侄子,他和芈八子的儿子稷、秦武王从小就玩大铁哥们。 儿子稻在燕国当人质,面对寿则义无反顾地站在秦武王一边。

秦武王不是马上就决定,而是先派遣甘茂到各国,看看能否制造出有利于韩国征伐的外交形势。 秦武王还特意以向寿为副使,给了向寿建功立业的机会。

息之盟

甘茂、向寿一行人最先到达魏国。 当时魏国有两个在外交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主张魏、秦、楚联合抗齐的楼鼻,主张魏、秦、齐联合抗楚的翟强。 虽然两人的外交战略不同,但秦方面高度一致。 而且按照战国时代的惯例,成功伐韩后,秦朝送给魏国一点土地,所以甘茂说服魏国君主伐秦。 然后,甘茂对向寿说:“你先回秦,告诉大王‘甘茂已经成功说服了魏,但他劝大王不要攻击韩国’。 只要你带着我这句话,事情成真后,一切都会被视为你的功劳。 ”寿先生答应不知道,因为他知道甘茂安排得很早,就回秦武王那里报告秦武王。 甘茂继续他的外交之旅,北上赵国。 此时,韩国也已派出策士冷前往赵国活动,冷则建议赵人约束甘茂,然后与甘茂在秦国交易,获得更大利益。 但是赵人没有被录用。 在赵国亲秦派大臣楼缓等人的协助下,甘茂说服赵武灵王支持秦国。 当然,代价是秦国送给赵国一点价值连城的“名宝”。 例如大型青铜器、宝石、骡子等。 当时秦、楚关系也不错,秦、燕是同盟国,剩下的齐、宋两国站在韩国一边,燕、赵、魏也会取得平衡。 至此,韩国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砍韩国,箭在弦上。

甘茂电影形象

甘茂回到秦,秦武王亲自赶到息壤(秦地名,位置不详)迎接甘茂,问甘茂传给寿的话是什么意思,甘茂讲了三个故事(见《战国策秦策二》)。

第一件事是张仪。 “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外,南取庸,天下非多仪贤王”。 甘茂在这里用张仪了解情况,告诉秦武王,构筑宜阳。 世界人民会认为功劳是秦武王的。

第二个是乐羊。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拔得头筹”。 乐羊凯旋后,邀请魏文侯领奖,魏文侯掏出了满满的朝廷大臣弹劾乐羊的演奏。 乐羊连忙叩头说:“这不是臣之功,也是主君之力。” 甘茂在这里明确表示,他带兵出征后,一定会有人弹劾。

第三个是“曾参杀人”,也称为“三人成虎”。 曾参是孔子得意的弟子,品行端正。 吕国有一个和曾参同名的男人杀了人,马上有人去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人”。 曾祖母淡淡地处理了一下,用梭子继续织。 不久,我个人跑过来说“曾参杀人”,但曾祖母说“我的孩子不杀人”,还没动。 第三个人跑过来说“曾参杀人”,曾祖母断然扔下穿梭机,翻墙逃跑了。 甘茂的意思很明显,他带兵出征后,樫里病、公孙郝等人总会向秦武王中伤自己吧。 “丈夫是曾参之贤,和母亲的信也好,三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的话,慈母都不会相信。 今臣贤不如曾子,王信臣不为曾子之母,怀疑臣者不快(通过“呐喊”,不单纯是“意”)。 臣害怕王是臣的投梭( zh欲,织布用的梭)。 ”秦武王大手一发:“寡人也别问,拜托子盟。 ”。 于是,君臣两人在土里和儿子起誓。

公元前308年秋,甘茂、向寿率领秦大军包围韩国宜阳,魏国出兵应战。 汉翔功仲朋率领号称20万大军救援宜阳。 宜阳大战拉开帷幕。

宜阳之战

战争一开始,韩国处于孤军奋斗的不利境地,秦、魏、赵国土对韩国形成了三方包围。 所以韩国派遣使节到楚、齐求救,继续魏、赵两国的外交事业。

楚怀王向策士们征求了意见。 “我听说公仲朋克智慧很多,善于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解决自己的危机。 这次他应该也能解决。 所以我打算派出第一支军队帮助他,让他感谢楚国。 ”。 陈轸举了个例子,“山林里最狡猾的动物是麋鹿,他知道猎人想把他赶向前方预设好的大网,相反,他打倒了猎人,趁机逃跑了。 几次后,猎人举网前进,麋鹿直接跳进网里。 诸侯熟知公仲朋的伎俩,一定有很多人打着网前进。 国王还是不要帮他了。 ”。 苏代认为:“公仲朋经常依赖赵国背叛楚国,或依赖齐国背叛秦国,他的信用破产了,但正是他在尾生的时候。” 尾生是战国时代极其守信用的人,后来被当作守信用的代名词。 楚怀王斟酌后,率领景翠出兵救援宜阳,试图从秦、汉两国得到一点好处。 真的,秦国想马上派冯章去楚国,归还楚国汉中的土地,换取楚国的撤退兵。 韩国请派遣滇多珍贵的宝物,出兵楚国。 楚怀王让景翠在宜阳附近的山上驻扎大军,等待战局的变化。

韩国儿子当时是齐国部长,积极游说齐君臣拯救韩国,齐国想以赵国的支持为交换,将城市分割给赵国,但赵国没有动。 虽然不能从赵国借道,齐国只能用攻击魏国的方法救助韩国,但是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策士还忠告公仲朋:“韩国砍三座城交换支持给赵国,以保证韩国割地,先把体质发给赵国。 来赵后,以汉、赵之兵背叛魏,秦失去受援国,自然撤退。 ”。 但是赵国依然不动。 当然,赵国能站稳秦国一边,秦国也一定生了血本。 《战国策秦策五》称秦武王为攻宜阳为“广德魏、赵”,证明了他对两国大有裨益,估计割地、赠宝都不少。

宜阳之战的外交斗争几乎牵连了华夏列国,作为周王室分裂的两个小国的东周和西周也无法幸免。 这两国国力薄弱,国土处于韩国包围之中,受到韩国的庇护,名义上自然站在韩国一边。 但是,他们也难免有自己的算盘。 东周国国王和策士赵累私下商议东周国角度,东周君认为:“宜阳城方八里,材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为楚众,临山救之,秦无效。” 赵累说:“甘茂罧旅也是,如果攻宜阳有功,周公旦也是。 如果无效的话会被秦削减。 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以此为耻,臣故说拔。 ”(《战国策东周策》)所以,东周君听从赵累的建议,说服景翠让秦军攻占宜阳后参军,从而受益于秦、韩两国。 当然这也符合景翠和楚国的好处,景翠也感谢东周国君。

宜阳的防守很坚固,几个月来秦军也没能攻下它,秦国内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大。 策士杨达对公孙郝说:“请为公以五万攻西周。 得到它,用九鼎抑制甘茂。 秦西周,攻天下之恶,救其韩国必病,(甘)茂事必败。 ”。 (《韩策一》第十四章)这确实是妙手。 当时,周天子和九鼎宝器在西周国,公孙邓阳等人此时进攻西周取得胜利,如果得到九鼎,其功劳要比甘茂大得多。 即使一时难以取胜,秦进攻西周也必然招致天下诸侯的不满,届时诸侯联合起来拯救韩国,甘茂就无法构筑宜阳。 这个策略秦武王没有采用,但是樫里病、公孙郝等人继续用各种方法劝秦武王退兵,秦武王最终动摇,遣使召唤甘茂回国。 但使者只带来了甘茂四个字——息壤在他身上。 秦武王突然醒来,立刻派兵增援甘茂。

此时宜阳之战已经持续到第二年(前307年),秦、汉双方都已是强弩之末,甘茂的政治立场也越来越危险。 秦军长途跋涉而来,物流运价巨大。 更重要的是,外交方面各国存在较大的变量,时间越长,对秦军越不利。 于是,甘茂拼命努力,拿出自己家的全部财产,决定“出私资获得益公奖”。 (《战国策秦策二》)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秦军终于打败宜阳,“斩首六万”(《史记秦本纪》)历时五个月的宜阳之战宣告结束。

宜阳之战形象

秦武王的光辉和没落

秦军占领宜阳后,景翠马上向宜阳发起攻击,准备帮助韩国夺回宜阳。 秦舍不得汉中,但还是把煮枣(今山东东明东)让给楚国,煮枣是魏国之地,几年前齐、宋联军攻击煮枣,秦、韩帮助魏打败齐、宋联军,作为报酬,魏把枣送给秦,

秦国通过割让土地获得休养的时间,几个月后,秦、魏联军向楚、汉发起了大规模攻势。 先向北渡黄河,攻下韩国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后向南攻楚国黄棘(今河南南阳南),封锁了滇从阳侯(今河南新野境内)通往北方的道路。

战争期间,秦国曾向东周国和西周国借过路。 两国君主被秦武王邀请到秦国做客。 秦武王根据秦国的战术安排重新调整了两国边界,摆出了“胁迫皇帝命令诸侯”的架势。 策展人对当时犹豫不决的秦武王说:

国王打败宜阳,离开三川,让天下之士不敢说。 雍(“壅通”、闭塞、阻止)天下之国,过渡两周的疆、世主不来往(“校”、竞)。 拿起塞阳侯、黄棘,韩、楚之兵不敢进去。 如果国王为了这条尾巴,三王不到四,五伯(同“霸”、诸侯霸主)不到六。

策士所谓的秦武王更是三王五霸当然是夸张的语言,但秦武王在短短一年内取得的辉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公元前307年秋,秦武王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去西周王朝看周天子,顺便看到了意味着华夏九州的九鼎重器。 没想到秦武王一时兴起,和秦大力士孟比赛举鼎。 结果,列举《龙文赤鼎》时,《绝对死于承销》(《史记赵世家》) 23岁。

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一死,形势急剧变化。 年轻的秦武王还没有子女。 遗诏是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稻继承王位,为了秦昭王。 儿子稻今年19岁,和他父亲、哥哥即位时的年龄一样,还不能亲政。 此时,秦廷百官的脖子依然樫里病,对韩国君臣来说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韩翔功仲朋立刻向秦国伸出橄榄枝,左丞相甘茂充提出每人发挥策士“朝秦暮楚”的特点,强烈赞成与韩国和解,将武遂归还韩国。 甘茂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是魏倒向齐国,突然楚、韩、齐、魏成了秦的敌人。 赵国只是支持秦伐宜阳,在下一场战争中,其态度不明朗,秦国必须寻找盟友。

对于甘茂的提议,此时坐镇宜阳的向寿极力反对。 寿继续攻击韩国。 在寻找盟友方面,楚国向寿主张联楚得到了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支持。 给楚国送寿后,也是“广施恩德”,先送到楚国解口之地(位置不详),作为楚国小令尹(相当于副宰相)的封邑取出城堡。 面对秦的诚意,楚国很快提出了秦冰解放前的怨恨,并主动与秦一起教魏。 出土的战国时代楚戈刻有“向寿之岁,襄城公景脩所制”的文字。 这意味着楚国使者寿聘楚国问年,楚国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公(楚国令称公)景胁督所作之戈。

楚秦之和结束后,开始收拾背叛自己擅自与秦讲和的韩国,兴兵围攻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长达五个月。 韩国向秦求助,秦昭王的母亲是楚人,不希望损害楚国的利益。 这是因为我们反对拯救韩国。 但是,在樫里病、甘茂等朝廷重臣的主导下,秦终于出兵,楚军也真的不想和秦军战斗,解除了包围。

公元前306年,秦将武还给韩国,还宜阳城百姓,秦、汉再次结盟。 秦、楚联合出兵攻击魏。 这样,秦武王时代制定的外交战略和他的远大计划就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拔宜阳、通三川、窥周室:秦武王霸业的昙花一现”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