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27字,读完约9分钟

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吗? 这是问题吗?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理所当然的背后,但却隐藏着从德国到德国漫长而悲惨的历史。

毫无疑问,贝多芬、莫扎特、康德、卡夫卡都属于德国。 无论多么坚定的捷克民族主义者,卡夫卡都是捷克作家,卡夫卡很难说懂捷克语,但毕竟是用德语写的,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是德国文化的一部分。 贝多芬是佛罗伦萨人,但他是科隆选侯州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主义派的一员,德国音乐家。 但是德国和德国同等吗?

康德住在康尼斯堡,是普鲁士王国的学者,但在他有生之年并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正如休谟的君主英国国王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的汉诺威选帝侯一样,康德的君主普鲁士国王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边陲伯爵,如果康德住在勃兰登堡,他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但他住在戴冠城康尼斯堡, 这是德国和德国的首要区别。

如果说这种差异是因为普鲁士王国于1867年加入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而消除的话。 那么很难消除的另一个不同表现在莫扎特身上。 莫扎特出生在邦君大主教统治的萨尔茨堡州。 他在世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 他死后,萨尔茨堡州于1803年在帝国内被强制教产还俗,1815年维也纳会议并入奥地利帝国。 所以,莫扎特今天拥有德国音乐家和奥地利音乐家的双重身份。 “奥地利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让他觉得贝多芬是奥地利人,希特勒是德国人”,到处引用的笑话最能体现奥地利和德国的不自然关系。


从1809年德意志民族大起义到1848年,人民不断追问“德国在哪里”。 德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化概念,说德语的人在中欧和东欧形成的文化领域是德国。 起源带有国家和血统民族的色彩,但随着德语的形成和传播、德意志民族的东进运动,形成了本国公认的中世纪世界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等君主国的努力,他们统治下的中欧各民族都用德语伟大的德语 这个文化地区是德语文化区。

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德国整体在内的国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神圣罗马帝国也没能做到这一点。 如前所述,普鲁士王国所属的东西在文化上高度德国化,但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与英国、丹麦、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并无太大差别。

1848年国际革命年,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德意志民族大会上宣布的德国范围与“德意志国家”或“大德意志”的理想相近。 保罗教会的议员中有来自奥地利的代表,没有波西米亚的代表,但是大会要求波西米亚选代表出席,因为波西米亚自己反对召开捷克民族会议。 如果波西米亚反抗议会的要求,议会要求维也纳政府强制捷克选举代表出席,作为对捷克民族的补偿,保罗教会的议员们通过了德国国家内各民族平等的法令。 换言之,1848年的德国革命者不是单纯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而是追求民主、统一整个德意志地区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这个德国国家的理想是保罗教会的会议被驱散,随着会议被驱散,在全德国发生的武装斗争被镇压而告一段落。 在1849年的武装斗争中,萨克森王国歌剧院的舞台师森佩尔用自己的建筑学知识指导市民建造街垒。 乐队指挥瓦格纳没能帮助市民作战,但登上教堂钟楼挥动红旗。 那是理想的德国国家的最后时刻。 大炮硝烟淹没最后一道屏障时,德国国家化为灰烬。 1871年普鲁士人被视为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建立了理想的德意志与德意志差异也显现出来的小德意志帝国。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是德意志民族国家吗? 其实只要考察两个问题就会明白:首先这个帝国里有少数民族吗? 这个帝国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吗? 为了挽留这些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倾斜了吗? 德意志帝国也有民族问题,和所有君主国一样,在民族问题上“按闹分配”,但各民族的权力不是根据他们为帝国做出贡献的决策,而是根据他们给帝国带来的麻烦来分配。

在德国帝国西部的阿尔扎斯洛林,当地人大多说德语,但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法国人,天主教徒阿尔萨斯洛林人和波兰人与同样被不公正对待的德国天主教徒结成了天主教同盟 德意志帝国内容官收入最高的不是帝国宰相,而是阿尔萨斯-洛林帝国直辖地的长官,不仅工资最高,帝国还报销了高额的交际费,其用途当然是以奢华的宴会和邀请拉拢阿尔萨斯-洛林的政治家。 威廉二世要让地方长官阿尔萨斯-洛林侯爵霍恩罗出任帝国宰相时,侯爵要求皇帝对晋升造成的财务损失进行补偿。 阿尔萨斯·罗琳在帝国短暂的历史上成为帝国的“爱尔兰”。 特别是按照宪法赋予当地人选举权后,阿尔萨斯·罗琳民族党要求帝国政府不要屈服于爱尔兰党给英国内阁带来的压力,柏林宫廷的当权者公开表示:“如何在不损害帝国体面状况的情况下,抛弃阿尔萨斯·罗琳?”

相比之下,帝国内的犹太人必须服从。 他们第一是中产阶级,职业和财富依赖于帝国本身。 从而不仅没有特权,没有优待,而是整个德意志帝国弥漫着犹太人的气息。 这种气息在帝国时代还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迫害,但文化上还存在的风气已经成为风。

其次,德意志帝国真的想团结整个德国吗? 即使不从文化这个广阔的角度去理解,单纯从血统民族的标准来看,德意志帝国是否打算将自己建成整体或绝大多数德意志民族的家? 答案也是否定的! 德意志帝国从来没有统一国境以外的德意志民族的打算。

1867年以前俾斯麦煽动奥地利帝国内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1870年战争中维也纳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团体热烈支持普鲁士,但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柏林很快就无视了这些“德意志同胞”。 1881年德意志民族党通过《林茨纲领》,要求完全解体奥匈帝国,使帝国的匈牙利和斯拉夫部分独立,德国部分加入德意志帝国,但俾斯麦对此并不感兴趣。 俾斯麦不仅对奥地利、斯蒂德、西里西亚、蒂罗尔的德国人没意思,对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的德国人也没意思。 直到20世纪,巴伐利亚王国仍然维持着派驻罗马、圣彼得堡、巴黎、维也纳的外交使节,符腾堡王国曾经威胁要与普鲁士断绝外交关系,但俾斯麦没有动摇。 俾斯麦不是德国民族主义者,而是普鲁士人。

近代以来的历史着作给俾斯麦留下了白色革命家的形象,认为俾斯麦进行了隐藏在王朝战争之下的德国革命,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1848年俾斯麦为了联系军队镇压革命,首次乘坐火车。 他的理想不是德国的理想,而是德国的理想。 他也是1848年革命时期的人,但完全没有革命性。 他设计的德意志帝国也不是德意志民族国家,而是普鲁士维护自身国防安全和君主制度的工具,就像壁虎的尾巴一样,必要时可以扔掉。 1918年最后一位帝国宰相马克斯·冯·巴登要求威廉二世退位时,俾斯麦已经去世了。 但他的声音在威廉耳边回响,威廉从斯帕大本营打电话给巴登王子说:“我可以放弃皇位,但我不会放弃普鲁士王位! ”。 这就是德意志帝国的本质。

奥匈帝国除了德意志帝国外,领土上也有1千万以上的德意志人。 这是德国开放的决策。 布拉格在19世纪末之前是德国城市,19世纪初在布拉格街头用捷克语向德国人问路,他会很乐意回答,但如果用捷克语向捷克人问路,他会生气,认为你瞧不起他。 奥匈帝国的工业化使得捷克人流入布拉格之前,人口从不足20万激增到60万,从德国城市变成了捷克人的许多城市。 但是,奥匈帝国的工业化不均衡,比如去匈牙利的普雷斯堡,即使帝国灭亡的时候也是德国人很多的城市。 但是帝国灭亡后,有了斯洛伐克语的新名字“弗拉季斯拉夫”。

德国的答案是德国文化。 是说德语的人创造的文化决策,是说德语的各民族的共同创造。 在罗得的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中,托洛塔家族的第一代在意大利封杀贵族时,这位斯洛文尼亚军官最后去看了父亲。 是退役中士,两个父子抱着眼泪也是德语,老父亲喝醉的时候说斯洛文尼亚语。

雨果·沃尔夫出生于斯洛文尼亚,但他是德国音乐家和音乐评论家。 古斯塔夫·马勒是德国音乐的骄傲,但来自摩拉维亚。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边界。 如果他出生在边界的另一边,他不属于德国音乐吗? 他只是出生在边界的这一边,他是德国音乐家吗?

德意志帝国内有说德语的犹太人亨利曼和托马斯曼,谁能想象这两个没有个人的德语文学? 奥匈帝国有一个说德语的犹太卡夫卡,他住在布拉格,但用德语写。 布拉格有另一个说德语的犹太人,艾根·埃尔温·基什。 1913年他最初写的文案曝光了“红色丑闻”并爆炸。 帝国灭亡后,他成了德语的重要作家。 死后,在《国际歌》的呼声中被埋葬在布拉格。 在南美自杀了。 他们是德语文学。

高耸于整个中欧之上的文明、宽容、自由的德国,在1848年革命的春天曾一度差点从空降临,从梦中走过,但从喷射的手榴弹中消失了。 之后是战争、流血、暴力。 直到纳粹统治和种族灭绝。 历史最讽刺的地方是纳粹德国其实在地理上最接近大德国理想的一次,在精神上不折不扣地亵渎了德国的理想。 1945年以后通过强制人口迁移,东欧各国公开驱逐本国德国人,甚至通过德国少数民族的迫害,实现了东欧的去德国化。 这个德国文化圈迅速缩小,21世纪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样。 这是1848年以来一连串悲剧造成的毁灭性结果。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从德意志到德国:1848年埋下了什么恶果?”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