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19字,读完约15分钟

乌克兰和俄罗斯又闹起来了。

当地时间11月25日,乌克兰海军的“贝尔江斯克号”、“尼泊尔号”、“茜卡布号”3艘军舰越过俄罗斯国境,在刻赤海峡航行,被俄方扣押。

据俄罗斯卫星通信报道,乌克兰国防部发表说,该国武装势力根据总参谋长的命令,进入了全面的战斗准备状态。

乌克兰和俄罗斯这几年面临着克里米亚半岛问题、天然气纷争、乌克兰东部危机,两国撕裂。 一方面,乌克兰不断指责俄罗斯支持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干涉乌克兰内政,另一方面,俄罗斯批判乌克兰有问题,为了西方国家的“鹰犬”,继续破坏俄罗斯边境的安全。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是东斯拉夫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是相通的,双方都被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历史继承者,但在俄罗斯和苏联时代属于同一个国家。 那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让两个国家的关系像今天这样并存呢?

01祖先一人,两条路

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了基辅罗斯( kievan rus ' ),控制着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商贸通道,使得基辅罗斯发展迅速,处于弗拉基米尔( vladimir the great,980-1015 )的统治时期。 并且通过与拜占庭公主的联姻,弗拉基米尔明确了东正教为国教,极大地推动了罗斯国家文化的迅速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进入12世纪后,基辅罗斯的国运逐渐走下坡路,由于不断的内部纷争,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基辅大公已经无法进行比较有效的统治,基辅罗斯国内开始分解为几个小公国,最初约

▲1054-1132年的基辅罗斯疆域图

13世纪,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给罗斯国家以致命的一击。 1240年12月,拔都率领的蒙古军队攻占了基辅,基辅罗斯断绝了生命。 尽管如此,基辅罗斯的这段历史依然闪耀着俄罗斯、乌两国的民族记忆,至今仍未褪色。

更重要的是,基辅罗斯建立的东正教信仰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漫长历史中统一国家的基本要素。

基辅罗斯·格列卫,金帐汗国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蒙古统治时期,罗斯国内各公国开始了新的分化组合,在原基辅罗斯东北部,罗斯托夫-苏斯达尔公国逐渐成长,终于以莫斯科公国的新形象跃上历史舞台,成为未来俄罗斯国家的先导。

原基辅罗斯西南部与波兰、立陶宛接壤的加利西亚-沃林公国,被今天的乌克兰历史学家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延续和乌克兰的起源,具有俄罗斯和乌克兰同一祖先的“兄弟”,因缘不同,各不相同。

02乌克兰:没有水果的自由之路

进入14世纪,加利西亚-沃林公国被新的东欧强国立陶宛和波兰吞并,这片饱受战乱的土地成为两国东部的边疆。

“乌克兰”( ukraine )一词的含义也在这一新的历史变化中逐渐明确,“乌克兰”在斯拉夫语中的含义原本指的是边界和偏远地区。

在16世纪波兰议会的记录中,波兰人将波多黎各( podolia )称为“波多黎各乌克兰”( podolian ukraina ),意味着波多黎各边界的土地,从此乌克兰成为欧洲东部边境地区的概念和

从1340年到1648年,乌克兰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两个大国的共同统治之下,是被他们两人分开,还是被两人分开? 波兰王国对国内乌克兰人的剥削非常残酷,1569年,根据《布鲁克林协定》,波兰和立陶宛实现了合并,建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 与立陶宛实现联合后,波兰贵族对乌克兰的搜索更是无动于衷。

▲1619年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最大疆域

垂涎乌克兰肥沃土壤的波兰贵族和地主们在乌克兰建立了大庄园,乌克兰农民被禁止开垦荒地,许多农民破产成为农奴。 波兰王国还宣布限制城镇乌克兰人的数量,征收对乌克兰人的惩罚性税款,由于波兰人信奉天主教,波兰王国对乌克兰东正教属于罗马教皇,不服从的乌克兰人进行宗教迫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从17世纪开始,不堪重负的乌克兰人持续起义,其中哥萨克的抵抗成为起义的指导力量。

哥萨克( cossack )是土耳其语,意思是“自由人”。 从15世纪末开始,哥萨克成为为了避免剥削波兰地主,而迁移到第聂伯河下游乌克兰南部大草原的集团的总称。 这些统治者眼中的“法外之徒”,就像骑着水泊梁山的好汉一样,在广阔的天地纵横驰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

▲列宾的名画《札波罗日哥萨克人给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写信》

1648年,哥萨克在杰出领袖赫梅利尼茨基( bohdan khmelnytsky,1595-1657 )的领导下起义,次年占领基辅,建立了自己的哥萨克国家。

但是,波兰人很快卷土重来了。 1651年6月,波兰国王率领15万大军与哥萨克会战。 立陶宛方面上了哥萨克和波兰的对阵之口,出兵占领了基辅,哥萨克突然腹背陷入敌人的困境。

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哥萨克渴望盟友。 霍尼茨基权衡了利弊,将目光投向了莫斯科沙皇。

1654年,俄、乌签署了佩列亚斯拉夫协定( treaty of pereyaslav )。 哥萨克和乌克兰人民承认沙皇的最高权力,服从俄罗斯,沙皇有义务向乌克兰提供保护。 此外,乌克兰仍然享有独立国家的权利,保留了在行政、财政和教会事务上的自主权。

▲乌克兰5格里夫纳纸币

赫梅利尼茨基的头像印在乌克兰的5格里夫纳纸币上。 哥萨克对乌克兰的影响深入骨髓,乌克兰国歌中唱道:“为了自由献出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同胞们,请说明自己是真正的哥萨克。”

佩雷拉夫协定的签署成为东欧整个历史的转折点,俄罗斯取代波兰正式确立了在东欧的控制权。 至今乌克兰人仍谴责赫梅利尼茨基的决定等于把独立的乌克兰双手献给了俄罗斯。

但是,乌克兰人接受《佩列亚斯拉夫协定》是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被视为俄罗斯臣民,哥萨克和俄罗斯结盟的初衷是将来从波兰殖民地解放出来,建立独立的国家,恢复昔日基辅罗斯的荣耀

在莫斯科沙皇眼中,这不过是实现领土扩张的机会,签署协议不久,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tsar aleksey mikhailovich,1645-1676在位)就将沙皇的称号称为“全俄沙皇”( tsar aleksey mikhailovich,全俄沙皇)。

这样的联盟,能维持下去很奇怪。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双方的争执加剧,关系逐渐恶化。 1658年,赫梅利尼茨基去世后,接替哥萨克首领的维霍夫斯基将俄罗斯置于一边,与原敌方波兰握手,双方签署《加佳奇协定》( treaty of hadiach ),乌克兰诉波兰、立陶宛

根据《公约》,乌克兰获得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主权利。

▲1658年,拟议中的波兰-立陶宛-罗斯大公联合王国疆域

但是,没有等待协议的执行,愤怒的俄罗斯被兴师问罪。 1659年春天,沙皇阿列克谢派遣10万大军前往乌克兰,成功控制了乌克兰东部。 俄罗斯让赫梅利尼茨基的儿子尤里签订了新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 新条约剥夺了乌克兰的自治权,乌克兰从此只看俄罗斯的马。

1660年,统治乌克兰西部的波兰和统治东部的俄罗斯再次战斗。 直到1667年,两国签署协议,沿第聂伯河将乌克兰一分为二,波兰占西,俄罗斯东伐,基辅被俄罗斯瓜分。 曾经“为了自由可以抛下一切”的哥萨克,也在持续多年的俄波战争中,分裂成两大阵营,同室操纵戈,乌克兰最终没能逃脱大国鱼肉的命运。

18世纪下半叶,曾经极盛的波兰走向衰退,领土被分割为俄、普、奥三批,俄罗斯获得了乌克兰90%的土地,因此乌克兰地区迄今为止完全纳入了俄罗斯的掌握之中,成为“小俄罗斯”( litle russs )

乌克兰在俄罗斯统治下彻底剥夺了自治制度,即哥萨克时代的盖特曼体制( hetman state )。 莫斯科不仅要废除乌克兰的自治,还必须彻底俄罗斯化。 从叶卡捷琳娜女王时代开始,俄罗斯就在乌克兰大力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但从之后的历史来看,同化政策显然没有成功。

俄罗斯在乌克兰推行俄语教育、俄罗斯文化、价值观的输出,目的是抑制乌克兰本土语言和文化的传递,让乌克兰人放弃自己的“乡巴佬文化”,成为真正的俄罗斯人。

▲讽刺俄罗斯“欺凌”乌克兰的漫画

在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中,俄罗斯的形象总是负面的,被认为是破坏乌克兰独立的狡猾家伙。

但是,俄罗斯不这么认为。 俄罗斯认为乌克兰人是俄罗斯人,13世纪入侵蒙古只是让他们有些弯路。 现在作为哥哥,当然要让弟弟重回正轨,成为俄罗斯人。 即使现在,很多俄罗斯人也没有完全放弃“乌克兰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固有领土”的意识,尊重乌克兰的独立意志并不容易。

然而,乌克兰民族复兴运动仍在逆境中悄然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一点点的乌克兰知识分子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和文学诗创作,率先倡导乌克兰语言和文化复兴,确立乌克兰民族身份认同,寻求自治和独立,19 俄罗斯当局必须镇压繁荣的乌克兰民族运动,1863年俄罗斯内政部长瓦尔耶夫发布禁令,不得用乌克兰语出版宗教和教育书籍。

该禁令随后扩大,到1876年俄罗斯禁止所有乌克兰语书籍的出版和进口,取缔了所有涉嫌推进“乌克兰化”的组织。

总之,当时俄罗斯官方的观点认定,所谓的“乌克兰语言”和“乌克兰民族”是不存在的伪概念。 但是,乌克兰人的本土意识一旦点燃,就不会轻易消失,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乌克兰独立建国的梦想就会再次出发。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佩特里奥拉在1920年苏联红军发动基辅攻势前与波兰利兹将军托夫斯基(左)交谈

机会终于来了。 1917年爆发的俄罗斯革命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乌克兰人再次看到了独立的希望。 1918年11月,原奥匈帝国内的乌克兰人率先建立了“西乌克兰民族共和国”。 在基辅,另一个政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也很快建立了。 虽然两个政权在1919年1月形式上宣布统一,但面对战后东欧的谚语形势,乌克兰的独立之路依然举步维艰。

德国人、波兰人、白军、红军有各自的目的,像走马灯一样往来于乌克兰,但没有人真心希望乌克兰人获得自由。 毕竟,内部纷争不断的乌克兰难以对抗迅速崛起的俄罗斯。 1922年底,乌克兰正式成为苏联属下的“加盟共和国”,又成为莫斯科的地盘。

03不可原谅的疼痛

在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发生了大饥荒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这两起至今仍影响生存的历史性灾难。

苏联政府对这两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重伤加剧了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历史不满。

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发生了可怕的大饥荒( holodomor ),共计300万至350万乌克兰人饿死。 这场饥荒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从1929年开始,苏联政府使用武力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的住房、牲畜、农具、农田等国有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所需粮食,苏联派遣粮食招募队,低价收购粮食,农民也不出售。

许多不愿廉价出售粮食的农民出乎意料地被斯大林解决了。 中央派许多人到农村镇压不服从的人,数十万农民被戴着富农的帽子流放、监禁,被送到西伯利亚吃苦。

▲年的电影《苦难的收获》( bitter harvest )以乌克兰的大饥荒为背景

这个过程对正常生产的破坏极其严重,且不说大量劳动力损失,无数牲畜、农业工具、设施被杀害和破坏。 乌克兰的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但中央的要求依然不现实。

1931年,乌克兰农业产量从1930年的2290万吨下降到1760万吨,动员储备粮食完成上述收购指标。 1932年,产量进一步下跌到1280万吨,但中央胃口比去年大,采购要求为770万吨,之后减少到660万吨,这仍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中央没有放过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乌克兰农民,直接用武力运了700万吨粮食,真的从农民牙缝里抢走了食物。 随之发生了1932年到1933年的大饥荒。

此外,莫斯科没有在饥荒面前采取补救措施,斯大林不相信乌克兰发生了饥荒。 多位乌克兰干部领导人向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削减采购量和粮食救援,但这些要求无一例外被驳回。 而且斯大林为了保证粮食的征收,命令不允许农民离开村子到城市找工作。

被压榨的乌克兰农民被困在被压榨的土地上。 于是,出乎意料的是,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成了人类的炼狱。 食人已不寻常,饥饿消灭了大人口,许多村庄完全消失了。 这场大饥荒成了乌克兰至今无法治愈的民族的悲哀。

▲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基辅悼念大饥荒的受害者

50多年后,莫斯科再次让乌克兰人民陷入寒冷。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原子炉爆炸,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质。 相当于1945年日本两颗原子弹释放的有害物质的100倍。

该事故造成6000-8000人死亡,数千人罹患癌症或发生先天性畸形。 然而,在这场重大事故面前,苏联政府不仅没有为解决事故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辐射防护,反而封锁了信息,延迟了疏散,掩盖了事实,睁大了眼睛胡说八道,将核爆炸地区发生的口腔癌视为牙周病,将畸形新生儿视为近亲结婚的结果。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推动乌克兰民族运动的导火索。

从1989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国内的大小罢工、示威、学生运动、民族主义组织活动没有中断。 1989年9月,群众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鲁赫”( rukh,全称“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成立。 该运动拥有二十八万名成员,重申乌克兰主权独立,承诺推动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社会、经济民主化。

车顶的崛起开启了乌克兰新的政治气候,进一步动摇了苏联的统治,1991年12月,随着苏联的解体,乌克兰历经数百年的苦难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1991年12月8日,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与叶利钦等人共同签署协定,解散苏联

04余论

乌克兰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处理了所有问题。 和多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独立的乌克兰长期陷入经济停滞,居民生活水平降到了贫困线以下。 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乌克兰是走亲西方路线还是亲俄罗斯路线,始终是政治家非常棘手的问题。

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目前乌克兰西部地区受波兰影响,居民文化上偏向西方,而乌克兰东部地区俄罗斯人口多,亲俄势力强大。

因此,无论是2005年的“橙色革命”,还是之后的亚努科维奇政权,都可以看出乌克兰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反复、动荡,这几年为乌克兰危机的出现埋下了远因。

年,随着俄罗斯单方面合并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的关系降至冰点,现在的乌克兰政府坚定地走在西方的道路上,继续与俄罗斯作战。 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人的厌恶可以说是现实因素和历史上百年仇恨的结果。

但是,需要看俄罗斯的关系毕竟是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从乌克兰方面来说,无论地理、种族、文化,俄罗斯都是乌克兰的近邻,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 乌克兰要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完全依赖西方的支持,不改善与邻国俄罗斯的关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乌克兰的未来在哪里,今天的我们必须擦亮眼睛。

参考文献:

1 .王承宗:《乌克兰史》,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

2 .沈莉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

3 .任飞:《乌克兰历史和现代政治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年。

4.serhiiplokhy.thegatesofeurope:Ahistoryofukraine.London:Allen Lane,第一线。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深仇大恨":俄罗斯为何总在"欺负"乌克兰?”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