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6字,读完约4分钟
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是南北船货运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也以创业精神和商业能力而闻名天下。
1916年,孙中山称赞说:“宁波人本来就很会做生意,而且有很强的魄力。” 之后,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国最早的化工公司、最早的味精厂、最早的灯泡厂、最早的细纱机、最早的民间仪器厂等“最早”系列,甚至同仁堂、老凤祥、亨利、商务打印馆等知名的宁波人。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宁波商人们被称为“宁波帮”。 听说最近在宁波游(工)的岛叔叔有一个为“宁波助”而特别建造的博物馆,迫不及待地想探寻结局。
创业
一进入大厅,岛叔叔就被过道边的九尊人物形象所吸引——贝时璋、王宽诚、邵逸夫、谈家桢、卢绪章、董浩云、包玉刚、曹光彪、李达三、嗯,是“宁波助”大咖的助手们。
在介绍“海洋洋、忘记爸爸妈妈”、“宁波帮”历史的陈列室里,类似这样的歌谣一直在循环。 同行的馆长王辉和岛叔边走边谈,正是在背井离乡、走南闯北的情况下,宁波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创始人”“对中国近代转型起到了特别的促进作用”。
“宁波助”一生都在外面奋斗。 其中,被称为“世界船王”的董浩云,即原香港特首董建华的父亲,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许多“第一”,经过50多年的战斗,拥有150艘船舶,总吨位超过1100万吨的海上家当,
宁波人张敏钰9岁的时候,从同学家信任西瓜,渗透到井水里后切片出售,挖出了人生第一桶金。 1949年,作为上海“纺织王”到台湾创业时,不幸所有设备葬身大海。 之后,他再次艰苦创业,计划建设悦新染织企业、嘉和面粉厂等……
“要良心赚钱,就要精打细算说服人”,这是因为“宁波帮”中,艰苦创业,建立的商家太多了。
宁波帮博物馆
回家
“过了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头。 ’宁波助博物馆有一个立体图像。 意味着细流处于层层叠叠的瓷砖下,国内外“宁波助”三江同源,血脉同根,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一个家族。
自古以来,无数宁波商人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做生意,足迹遍及日韩、南洋、欧美各地。 但是,无论走多远,“回家”永远是“宁波帮”的愿景。
1984年,邓小平提出“动员全世界的‘宁波帮’建设宁波”。 从此,这座城市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宁波市侨务副主任赵骏和岛叔叔回忆起1985年“宁波助”元老级人物包玉刚返乡,捐资创办宁波大学。
“包先生提出条件,按照分期付款的方法,每季度结算一次。 他说当时你做得很快,我支付也很快,希望宁波大学一年内建成。 ”。 1986年秋,宁波大学建成,并于当年11月举行了开学典礼。
当地人也告诉岛叔,“宁波助”很难赚钱,所以不太讲究自己的衣食住行,但在支持家乡和国家建设上有点不小气。
“使用者不吝啬成千上万,不当使用者分文不浪费”是《宁波帮助》中朴素的金钱观。 1985年王宽诚出资1亿美元,在香港设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为出国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提供援助。 邵逸夫捐资进行教育的也不仅仅是宁波,老师每年通过教育部向全国教育事业捐资,到2000年达到31亿元人民币。
如今,浩瀚的宇宙中出现了一颗名为王宽诚、邵逸夫、曹光彪、李达的小行星。 “宁波助”为了家乡、祖国,默默地竭尽所能。
生意不敢忘记爱国。
传承
看到这里,岛叔叔可能一直在谈论老一代“宁波助”的丰功伟绩,那新一代“宁波助”呢?
以所谓“江山代人才辈出”,老一代的“宁波助”逐渐淡出经营第一线,新一代的“宁波助”将接力。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丁磊、沈国军、郑永刚、李如成等新一代“宁波助”代表,在世界各地创造了“宁波物语”。
新一代“宁波帮”目前也涌现出无数新企业品牌“衬衫大王”的雅戈尔、“西装大王”的杉杉、“国服古典大师”的罗蒙、“中国笔王”的贝发……150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而且,在社会的所有行业、所有领域,“宁波助”也在前启后受到各领风骚。 仅从专家学者界来看,截至去年10月底,宁波籍两院院士总数达116人,居中国各城市之首。
岛叔一直在想,“宁波帮”为什么不断吸引一代人?
?
不停止创业,这是“宁波助”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