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5字,读完约5分钟
郭京飞
虽然国剧《杜庭豪》已经结束,但围绕该剧的话题仍在继续。电视剧结束后的第二天,微博上出现了“苏大强小姐”,有人在网上写了“苏大强之歌”。在B站也有很多UPs争相模仿苏大强的化妆..至于剧中的另一个反面人物苏铭诚,他也成功地“粉饰”了。在该剧播出期间,苏铭诚的扮演者郭京飞每天都在微博上“担惊受怕”,担心剧中人物会骂自己,让自己粉身碎骨。结果,郭京飞没有输,微博粉丝的数量从播出之初的7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800多万,他在各种演员名单中名列前茅。消极的角色不是“抹黑”演员,而是让他们“流行”。这是怎么发生的?一个演员能扭转他的角色可能通过他的“生存欲望”带来的负面印象吗?
负面角色可能会对演员产生负面影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京飞清楚地认识到苏明的负面作用可能带来的风险。他说:“过去,扮演这种角色的演员基本上都被骂得很惨,但现在每个人都变得善良了。”也许观众以前不明白,或者他们只是认为骂演员没关系。现在观众知道演员和演员都不舒服,他们把演员和角色区别开来。”
观众是否变得“善良”是另一回事,但扮演负面角色遭到严厉斥责却是事实。新版《屠龙记》正在播出,由已故教师周凯茜扮演,马景涛版《屠龙记》由周志若扮演。一些网民点击了凯西·周的微博,发现她的微博停止了。停止换班的原因是因为凯西·周在《甜蜜的蜂蜜,结霜》中扮演了反派人物田茶瑶,而且因为人们不是很可爱,网民们对她进行了人身攻击,凯西·周直接宣布她退出微博。
不仅仅是凯西·周因为他的负面角色而被责骂。很久以前,几乎所有热门电视剧中的大反派都在微博上遭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批评。在《颜夕宫的故事》中饰演袁王春的演员不得不关闭微博,因为太多的网民涌向他的微博大骂他。在2017年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吴越扮演了第三方玲玲。她在微博上的评论区有很多侮辱,吴越只能关闭她的微博评论。
更进一步说,梅婷和冯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是许多人童年的阴影之一。剧中的男主角冯出场了很长时间,大家都认出他来了,大家都大喊大叫,尽情地玩。李明启在《还珠格格》中扮演的蓉姐用针扎紫薇的场景,成了许多人童年的噩梦。该剧上映后,有人向李明启家的玻璃扔石头,当她去菜市场买菜时,没人愿意卖给她,甚至有人向她扔鸡蛋。
观众之所以站到演员一边,是因为他们厌恶角色,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太投入了。观众们不得不把他们的真实感情投入到观看这部戏剧中。上帝把角色和演员混为一谈,出现了“爱我的家和我的狗”和“讨厌我的家和我的狗”这样的情况。例如,许多演员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正是因为观众把他们对这个角色的热爱投射到了演员身上。爱如此,恨也如此。
“生存欲望”使演员和角色产生“分离效应”
如何避免过于深入地参与这部戏?德国戏剧革新者布莱希特曾提出“异化效应”,通过“陌生化”的异化效应激发观众对感官对象的新感受,促使观众对音乐、戏剧和舞蹈美的艺术手段保持惊人的陌生化视角。
在布莱希特看来,如果观众只是进入戏剧太深,而不是在戏剧之外保持冷静和批判的态度,观众对戏剧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
艺术史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那就是古希腊画家邱可思画了一串葡萄,空和鸽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地啄,他得意地笑了;当他来到另一个画家帕哈修士的画室时,他看到了一个窗帘,就伸出手去揭开它。帕哈兄弟拍手大笑。原来是他画的窗帘。就像欣赏戏剧一样。观众只是进入戏剧太深,就像把假幕布当成真的一样,这可能会给观众带来认知上的误解。柏拉图将诗人逐出伊甸园,因为他发现艺术创作可能是传播谬误的温床。布莱希特也担心戏剧实际上可能成为错误意识形态的帮凶,所以他提出了“异化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把角色提升到演员身上是戏剧造成的认知错位的反映。此时,让观众远离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郭京飞微博上强烈的“生存欲望”实际上扮演了这个角色。
在整出戏中,郭京飞不断参与对苏铭诚的评论,随时关注观众的情绪,迎合观众的情感需求,从而实现角色与演员的分离。具体来说,他的“求生欲望”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中。
第一步是把“郭京飞”和“苏铭诚”分开,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是不同的。苏丽珂明诚最恨的一个桥段是,当“痛打苏明诚”的声音出现在网上时,他痛打了妹妹苏明宇。郭京飞在推特上写道,“我们的郭京飞说,不要说服任何人,这没用!他现在要砸烂苏铭诚了!”并附有几张他们自己的角色被殴打的照片。这里的第一个人是“郭京飞”,甚至“郭京飞”自己也要演“苏铭诚”,这不仅区别了角色和演员,也缓解了观众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