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4字,读完约7分钟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正和公平,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围绕这一目标努力奋斗,努力构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克服困难,进行了经过多年思考、多年讨论但未能实现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对所有政治和法律警察的极大鼓励,也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岗位制度的改革凸显了司法主体的地位
我保证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履行我的法定职责,努力建设一个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7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新任检察官举行了第一批宪法宣誓。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批227名新任检察官为国徽庄严宣誓。其中,221人来自侦查监督、公诉、反腐败、反贿赂等一线业务部门,95%以上具有3年以上检察业务或审判工作经验,平均法律工作经验23年。
此前,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批367名法官也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领导下完成了宪法宣誓仪式。具有两个高级职位的法官和检察官的遴选已经结束,这表明职位制度改革已经在国家法院和检察院系统中全面实施。统计数据显示,国家法院选出了12万多名系统后法官,检察系统选出了8.7万名系统后检察官。法官和检察官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集中在办案第一线,办案能力提高了20%以上。
岗位制度改革是依法配置司法人力资源,实现法官和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的重要制度,是司法责任制的基石。过去,法官和检察官常常被当作普通公务员来管理。因此,一些法官和检察官的素质不高,影响了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如何有效改变法官和检察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让高素质的人进入岗位,让高素质的人在第一线办案,已经成为岗位制度改革的关键。
什么样的法官和检察官可以进入这个岗位?据最高法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嘉鑫介绍,在选拔第一批职务法官的过程中,最高法严格设置法官岗位,严格执行收入标准程序。收入候选人应是具有8年以上法律工作经验的法官或助理法官,突出表现导向和办案能力。
加入一个职位是否意味着你可以坐下来放松?显然不是。前不久,江苏省检察院审议通过了《江苏省检察机关检察官离任管理办法(试行)》,对检察官离任的情形和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检察官开辟了退出渠道。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已有68名职务检察官因逃避职务、擅离职守处理司法案件等原因离职。退出正成为越来越多省份邮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明表示,岗位制度改革使法院和检察院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办案上,这不仅提高了司法专业化水平,也明确了法官和检察官的司法主体地位,使司法责任制更好地扎根。
权力下放和监督,没有人放松
院长不得干预案件的实质审理,不得干预合议庭审理案件的实质处理。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以书面形式标明监督权的行使。2015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广东省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审判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深圳、佛山、茂名、汕头实行院长权力名单否定制。这是中国第一个在全省试点法院实施这一制度的省级法院。
让法官和法官负责是司法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过去司法行政的弊端使这一基本原则落到了空.身上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司法行政的痼疾,建立新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
现在,检察官有了更多的权力和责任。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员史景兰经历了改革前后23年的变迁。过去,检察机关需要审批不同层次的案件,检察官的权责不够明确。现在,我们应该确保检察官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将权力完全下放给检察官,意味着在更大程度上凸显检察官的主体地位。
目前,上海市检察院制定的检察官职权范围中,有141项职能是检察官可以独立决定的。自2016年以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刑事检察部门80%以上的案件由检察官独立处理,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数量下降了11.5%。
权力和责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随着法官和检察官手中权力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将确保法官和检察官公平行使司法权?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督。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加强对法官和检察官行使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司法管理和监督机制,是一整套组合拳,让公众松了一口气。
改革过程中,许多法院、检察院注重正确处理充分分权与有效监督的关系,改变了以往审判代管的做法,改革了监督内容和方式,从微观的案件审批和发文,转变为宏观的全医院、全员、全过程的案件质量和效率监督,不断提高管理监督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促进了司法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表示,司法责任制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通过制定法官和检察官的权责清单,规范案件分配、签发裁判文书等办案规则,规范审判委员会和检察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范围,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法律适用的统一,真正决定了谁办案、谁负责实施。
拥抱高科技,让正义更加公平
不久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检察长龙江处理了一起盗窃案。在办案过程中,司法办案辅助系统的证据审查指导功能会弹出一条警告信息。事实证明,关键证据既没有调查人员的解释,也没有犯罪嫌疑人的确认。根据法律法规,这不符合电子证据的有关规定,法官在法庭上不得采纳。龙江表示,他很快要求公安机关补充相关证据,最终在庭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绘制犯罪构成知识地图,将证据要求融入办案过程;贵州省检察院建立了案件要素证据的量刑关联模型,并对案件进行了数字化刻画,创建了司法办案辅助系统、案件智能判决系统和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三个数据应用系统,为司法办案提供智能服务,有效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司法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与提高司法质量的要求高度契合,为司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提供了现实和理论基础。
书记员是法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岗位,即使他们的打字速度达到甚至超过了专业速记员的水平,有时他们还是跟不上法官和诉讼当事人的速度,笨拙地成为法院审判效率的短板。现在,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正在使职员告别打字工作,它不仅能自动将语音转换成文字,还能自动区分语音对象和语音内容,甚至能识别地方口音。书记员只需稍加修改就能了解审判的全部记录。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自主开发了便携式智能语音识别一体机,将复杂的软硬件系统集成到一个小手提箱中,可以为各种场景提供智能、系统的语音识别转录服务。目前,已在全省105个法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科技带来的创新在整个司法过程和司法领域随处可见。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朱莉娅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司法效率,解决了司法改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权力下放而非自由放任。政法系统的司法理念和办案方法也要与现代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努力与时俱进。记者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