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44字,读完约8分钟

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震中距离我区日喀则市仅425公里,日喀则、山南、阿里、拉萨等地多次发生强烈地震。

喜马拉雅山在摇晃,灾难迫在眉睫。

地震波一到达西藏,在灾区聚集的号角就已经响起。这不仅是记者使命的召唤,也是媒体记者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灾难,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4月25日地震的破坏程度在我们地区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在西藏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关键时刻,中央媒体记者反应迅速,行动迅速,组织精兵强将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地震发生20分钟后,新华社西藏分社发布了第一份参考报道简讯,当天下午3点30分,该社迅速向受灾最严重的吉隆县和尼亚拉姆县派出了两个紧急救援报道小组。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室15时在新闻联播室首次报道了西藏遭受地震灾害的消息,并与西藏台记者陈琴取得了联系。此时,陈琴已经带领记者和技术人员乘坐卫星车赶往日喀则灾区。

17: 00和18: 00,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4名记者分两批连夜赶往吉隆县吉隆镇和尼亚拉姆县,全面开展报道工作。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西藏网和西藏其他中央媒体也在地震当天启动了紧急报道计划。

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报道活动在雪域高原悄然开始。

道路坍塌时,他们带着设备步行;通讯中断了,他们用手爬上面前最高的山去寻找信号;灾难迫在眉睫,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了30到40个小时。支持他们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

58岁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张小花,在地震当晚率领由作家、摄影师和摄影记者组成的报道团队,迎着风雪直奔地震灾区。4月25日,他担任自治区抗震救灾第一线指挥部宣传小组组长,负责协调、规划、组织和指挥第一线新闻报道工作。尽管寒冷缺氧,他还是连续工作了40个小时没有睡觉,并带领记者深入灾区采访,发回大量有分量的现场报道。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地震后,樟木港的交通和道路都中断了。面对持续不断的余震,孤立的樟木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它能否幸存下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及时发回灾区的第一线消息,新华社觉国、中央电视台陈琴等记者携带数十公斤的设备,穿越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山体,连夜步行15公里进入樟木,向外界发回震岛的第一手信息。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山体滑坡,雪崩,电力供应停止,通讯中断。在灾区采访是超乎想象的。

新华社西藏分社的高级记者觉国虽然已经53岁了,但他仍然选择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的第一线。他说:深入新闻领域是记者职业的基本要求。

在觉果和他的同事徒步闯入樟木镇的路上,清晰的山崩声一次又一次从头顶传来,大大小小的石块一次又一次呼啸而下,重重地落在他们周围,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即使灾区很远,即使灾区在祖国的边境,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记者也纷纷以总行和总部的集合编号赶赴西藏,协助报道地震。

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上海记者站的记者盛金玉自愿带领团队前往日喀则。

27日上午9点,飞机刚刚着陆,他们接到消息,某陆基航空大队的一架直升机即将前往灾区运送物资。当他们到达高原时,他们把高原病抛在脑后,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

从海拔0米的黄浦江到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他们头四天的睡眠时间不到10个小时,但他们播放了10多部新闻电影,完成了9次现场直播。

灾难是一种命令。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不必去,因为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死亡而责备你。但是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这是你的使命,除非你选择不做记者。程金玉动情地说。

截至目前,新华社已派出57名记者到灾区一线报道,中央电视台已派出65人到灾区开展报道工作。

灾难是命令,记者的使命高于一切。

4月25日,地震的消息让正在成都准备肾结石手术的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刘坤坐立不安。

没有多想,他决定立即返回西藏。他没有得到战斗的许可,刘坤也没有放弃。在他第三次打架的时候,他已经订了一张从成都到日喀则的直飞机票。刘坤说,这是使命的召唤。

4月27日下午2时40分,刚刚从成都飞往日喀则的刘琨立即参加了直升机飞往吉隆镇实施空投资计划的任务,并发回了4月25日抗震救灾报告中的第一组航拍新闻照片,为后方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对严酷的条件,中央媒体的记者们忠实地履行着他们神圣的职责。正是因为他们不顾危险,深入前线,无私奉献,灾区、拉萨和北京才紧密相连。

在灾难面前,他们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辱使命

是记者,你必须深入灾区!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记者的职责。

在恶劣、危险的地震灾区,中央媒体记者用笔、相机、麦克风对准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用出色的应急能力、实战能力和高尚的情操,给西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个满意的回答:到目前为止,中央媒体发表文章6000多篇(次),图片1200多幅。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新华社记者在地震灾区的第一线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辱使命。在灾区的最前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战斗,收集和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手稿。目前,他们已经收集和分发了近2200份各种类型的报告。

新华社除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大量的内部参考报告外,还撰写了大量分量十足、影响深远的通讯:《西藏抗震救灾七记,坚强不屈的脊梁在世界屋脊》、《樟木大转移》、《凤凰浴火访奈村》、《千年藏边村地震样本》、《幸福沟不能塌》、《西藏吉隆地震区临时安置点生活体验》等手稿。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地震灾区的关心,西藏党政军民全力救灾,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患难与共、互相帮助的抗震精神得到了全面梳理和提炼,生动地展现了在党、政府和各方的关心和支持下,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场景,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樟木大转移》一文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读批批批组的高度赞扬。同时,独家报道《公元:孤岛传说》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不断投入大量时间和栏目进行报道,共播出2600多期。其中,“新闻网”连续12天报道我区抗震救灾工作,新闻频道如“焦点访谈”、“共同关注”、“东方时间空”、“新闻30点”、“新闻1+1”等栏目,以及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和英文新闻频道都留出了大量的时段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地震后连续三天,新闻直播室从上午9: 00到11: 00,从下午14: 00到16: 00开放,通过直播连线对西藏抗震救灾进行现场报道。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了近200篇与抗震救灾相关的新闻文章,阅读量超过20亿次。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地震后72小时内,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的记者收集并撰写了大量稿件,许多第一手采访被各大网站和各种新闻客户转载。其中,《记者记:空中国救援路在世界之巅》、《西藏军区首次出动直升机救援被困在尼泊尔灾区的中国员工》、《飞越中尼边境空中国生命通道》、《所有被困在尼泊尔的第七水电局员工全部被直升机转移出去》目前,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已经播放了100多篇由Zhongxin.com发送并由客户推送的书面报道、近400篇图片报道、24篇视频报道和1100篇文章。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驻藏媒体都在重要版面设立专栏,及时准确地报道灾情信息,将我区党、政、军、警、民的实际行动和巨大成就尽收眼底,凝聚了同心同德战胜灾害的强大正能量,为我区抗震救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面对灾难,他们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

中央新闻媒体报道的一篇热情洋溢的报道和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在第一时间源源不断地发送给全国的观众和读者,使全国人民和灾区各族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地震以来,中央媒体记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文字、摄像、广播、网络及时准确地报道灾情和灾情信息,充分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和重大举措。他们生动具体地报道了我区党、政、军、警、民共同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和巨大成就,传达了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

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那些激动人心的报道,那些令人难忘的照片,那些感人的场景,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中央媒体的记者们实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与西藏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的铮铮誓言。(记者常传义贾茜措王杰孙开元刘蒋羽熙翠莲张丽丽扎西顿珠)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记西藏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1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