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33字,读完约12分钟
白村江之战的国际背景天智大王( 668-672年在位)也被称为中大哥,被认为是出生于舒明大王( 629-641年在位)和皇极大王( 642-645年在位)的王子。 父亲舒明大王天智仅十六岁就去世了。 天智不到二十岁,不符合继任大王的年龄条件,不能继承父亲的王位,因此母亲暂时即位为皇极大王。 但在645年,叔父轻王子发生了“乙巳之变”。 母皇极大国王不得不退位,轻王子即位孝德大王( 645-654在位),开始了所谓的“大化改新”。 如果只是这样沿着时间线追求天智周围的事情,只能看到“乙巳之变”是大王家内的权力斗争。 实际上,其背景是隋( 581-618年)、唐( 618-907年)与朝鲜三国的外交关系引起的问题。 是隋朝统一中国,通过册封体制和羔羊政策扩大周边各国支配权路线的影响。 具体来说,高句丽在6世纪末以后成功北进,将伦鞨、契丹的一部分纳入统治,占领了夫余地区。 598年,高句丽的孑阳王( 590-618年在位)进入辽西地区,夺取了隋朝归来的粟末鞨和辽海区的契丹、奚、霫、室韦等诸部族。 对于高句丽西邻的土耳其人,隋朝试图分裂东西使其衰弱。 百济考虑到高句丽和隋唐的关系,表面上派遣使者到隋唐表示恭顺,但实际上是拖着这个好时机与高句丽结成同盟,在统一朝鲜半岛南部的计划中向伽耶、新罗方面开始了军事行动。 位于半岛东南部的新罗被逼到了最严峻的境地,无法抵抗北方高句丽和西南百济的威胁,因此不得不继续寻求唐朝的援军。 隋唐和朝鲜三国的这种动向,不仅仅是外交问题,还伴随着军事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境最严峻的新罗统一半岛将唐朝势力驱逐出半岛,也是在各国势力关系取得微妙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当时的东北亚可能处于完全看不到事态迅速发展的混乱状态。 当时,统一中国的隋朝在高句丽远征中失败,国力疲弱,炙帝被杀,由此可见局势的混乱。 即使是统一国家隋朝,也不是绝对的存在 唐朝为了不再做同样的事,依靠律令制加强了国内的统治,开始了新的高句丽远征。 尽管如此,即使高句丽的莫离支渊盖苏文死了诸子之间进行了内斗,唐朝的征讨也没有成功。 由此可见,高句丽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力量对隋唐确实是个威胁。 如果不能以上述6世纪末以来的国际状况为背景评价7世纪的日本败给唐朝的白村江之战,就不能进行大致正确的评价。 白村江之战决不仅仅是局部战役,必须被评价为唐朝的东北经营和半岛战术。 也就是说,这象征着百济复兴梦想的崩溃,是日本输给唐和新罗的战斗。 要看天智朝,必须从7世纪时代和东亚空间两方面进行考察。 这也是在考虑上述东亚形势时许多研究者承认的方法。 女帝世纪7世纪的东亚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 这是女帝们的世纪 在日本,推古( 592-628年在位)、皇极( 642-645年在位)、齐明( 655-661年在位)三朝有两个女帝出场。 皇极天皇曾经禅位于孝德天皇,死后成为了再祇,即齐明天皇。 ——译者注在新罗也出现了善德女王( 632-647年在位)、真德女王( 647-654年在位)。 中国唐代有建立武周王朝的武则天( 690-705年在位)。 当然,这三国的女帝们出现的契机各不相同,彼此看不到任何联系。 各国女帝的出现原因也不同,还不清楚。 但是,原本没有军事能力的女性成为大王和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查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简单,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条件似乎并不多。 恐怕是因为出现了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才产生了这样的特殊政治形态吧。 唐的情况与日本和新罗的女帝现象大致不同。 武则天是因为代病弱的高宗( 649-683年在位)掌权即位,建立了短暂的周王朝。 如果高宗是越来越强的皇帝,女性几乎没有成为皇帝的可能性。 太宗李世民曾向新罗的善德女王提出建议:因为新罗立女性是国王,受到周边各国的轻视,所以不要把王位让给自己亲属的男性。 由此,唐认为皇帝的位绝对只属于男性,武则天的即位称帝只能视为特例。 但是,在东亚非常动荡不安的时代,作为专制君主的第三代皇帝本身缺乏决断力,加上当时唐帝国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之间相互牵制,也许为女性得分提供了时机。 与此相对,新罗和日本之间有贵族、豪族势力强大的共同点。 两国王室都强调血统的高贵,但现实社会中的势力并不大,贵族、豪族会议倾向于共同决定国家方针。 所以王位也不仅仅是先王的儿子继承,相当大的年龄和家世是问题的关键。 这样,在合适的男人登场之前,先王的正妻和亲戚的女性就容易登上王位。 善德、真德女王正好出现在新罗和百济必须对决的情况下,齐明女王的出场也发生在日本面临援助百济复国军的事态时。 两国的情况如此一致,虽说是偶然也是有趣的事件。 齐明女王应百济复国军的救援请求,于齐明七年( 661岁)正月六日离开海路前往九州。 途中,到达大伯(备前国邑久郡)的海面时,发生了同行的大海人王子妃太田公主生了女儿,根据地名命名为大伯公主的突发事件。 之后,在熟田津(今爱媛县松山市)泡温泉时,额田王代齐明女王吟咏了祝福去博多航海的歌(《万叶集》卷18首)。 夜泊热田津,待起航月升。 一刻潮水上涨,摇着橹去征兵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正在带着孕妇和歌人的齐明女王的这艘船上旅行。 从以上记述中,齐明认识到与董罗盟军战斗的决断有多重大并不容易。 也就是说,女王一行于同年3月到达博多的那大津,入住磐濑宫,最早于5月前往内陆的朝仓橘广庭宫(今博多县朝仓市)。 回顾百济灭亡,645年推翻苏我氏即位的孝德大王,以僧旻和高向玄理为智囊,决定了亲唐的路线。 僧旻和高向玄理两人目睹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政策。 唐朝从627年开始,太宗李世民拉开贞观之治的序幕,整顿律令和科选官,军事、经济都取得了一个个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看到这个的旻和玄理回到了日本 他们的留学僧、留学生应该会报告唐朝的最新政策。 在大城市长安的旻和玄理,看到经过隋朝盛况和转瞬之间发展的唐朝,以及唐代相继实施的新政策,唐朝势力迅速扩大,显然对这种状况感到吃惊吧。 长安聚集了来自周边各国的人们,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消息。 其中有消息称,它占据了大唐北方和西方的广大地区,给唐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东北方传来了隋朝以来的高句丽的样子。 百济和新罗的商人当然也来到长安,带来了朝鲜三国局势处于紧张状态的消息。 当时的东亚世界被暗流冲走,战争什么时候爆发都不奇怪。 战争首先需要资金 为此,必须实行律令制以获得稳定的国家收入。 为了征收越来越多的税,需要增加国民的人口。 为此,必须为国民提供稳定的生活。 人口的增加可以确保税收和士兵的数量 至今为止以与百济、新罗等朝鲜半岛各国交流为中心的日本,也在隋朝成立后开始观察与中国直接交流的重要性。 旻等人在聚集了不可估量的各种信息的奔流中,不仅是冲击,一定想尽快回国进行改革,以免日本落在人的后面。 他们难怪产生了这种感情 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统一这样巨大的中国呢? 军事力量当然非常重要 而且,在支配广大国土和庞大人口的同时,如何征收税金使国家富强呢? 如果不能学习这些,日本就会错过迅速发展的机会。 晁等每天晚上考虑这些问题可能睡不着。 事实上,百济曾经放松了警惕。 百济确实得到过唐朝的情报,但考虑到唐军的作战对象是高句丽的,唐军不用担心攻击百济,模糊地表现了这些情报。 百济没想到新罗会向唐提出“要成功征讨高句丽,首先需要灭亡百济来确保补给路线的安全”,但唐接受了这个建议。 但是现实中,唐从几次远征高句丽的失败中开始发现中转地点的必要性和补给路线的重要性。 正好这个时候新罗献策,唐明白了那个道理。 这是百济灭亡的最重要原因吧 唐不是在百济全国打仗的计划,而是寻求最低限度的胜利,只要能把百济王抓到长安,建立在百济远征高句丽的最前线据点就行了。 因此,唐保存了百济的所有城堡,这导致了百济复国军的诞生,引起了许多纷杂的形势。 如果孝德朝继续存在,日本将与百济的灭亡毫无联系地继续亲唐路线。 但是孝德大王于654年去世,齐明女王再次登上王位。 六年后的660年发生了百济亡国的事件。 关于这件事,在拙作《白村江的真相:新罗王金春秋的策略》(《白村江的真相新罗王金春秋的策略》)中有详细叙述,所以省略说明。 一句话,唐决定应新罗的请求讨伐百济,这是这件事最重要的原因。 唐朝想完成征讨高句丽的事业 新罗利用唐朝的野心,以确保补给路线为诱饵,说服唐朝攻击百济。 但是660年灭亡的只有百济王室和扶佑,不是整个百济国。 因此,幸存下来的百济诸军发起了抵抗运动,向日本发出了救援请求。 孝德大王的话,会无视锡安军队的要求吧 但是齐明女王答应了这个要求 以中大哥为首的各豪族们当然也在反复讨论这件事。 当时的情况是百济复国军的抵抗活动暂时占有特征,唐和高文丽还在战争中,处于胶着状态,这些应该是日本朝廷评价的依据。 而且,唐朝独大后,统治朝鲜半岛后,可能会把观察力转向日本。 但是,不管怎样,在以大国唐朝为对象的对外战争中,必须尽量收集情报。 没有情报就不能外交也不能战争 推古朝以来,日本相继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佛教等文化为媒介,与朝鲜三国进行往来,构筑了一点人际关系的网络。 即使是唐朝被拘留的人,也有掩人耳目的途径。 朝廷应该决定根据这些人物和情报派遣援军。 齐明女王和中大哥的政府决定支援百济复国军,以逗留在日本的余丰璋为复兴百济之王,护卫回国。 齐明女王为什么离开面向海岸的大津移居内陆的朝仓还是个谜。 跨海进行对外战争的时候,在海岸地区设置军事据点,从那里发出指令是理所当然的吧。 如果在内陆地区设置大本营,不仅信息传达会变得不方便,指挥系统的动作也会变慢。 与孝德大王的行动正好相反,后者在决定亲唐路线时,为了容易收到来自大陆和半岛的情报而成为了难波。 之后,齐明女王还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所以齐明七年( 661年)在朝仓宫很容易崩溃。 据《日本书纪》记载,秋七月甲午朔丁巳,天皇解体到朝仓宫。 八月甲子朔、皇太子奉从天皇服丧到磐濑宫。 是晚饭。 在朝仓宫山,有鬼,穿着大斗笠,面临丧礼,大家都很奇怪。 现在朝仓市内有齐明天皇的坟墓惠苏八幡宫御陵山 如果《日本书纪》的记述正确的话,中大哥将齐明的遗体送回磐濑宫,所以朝仓市内不可能有齐明的坟墓。 按理说,惠苏八幡宫御陵山应该是暂时放置齐明遗体的地方。 鬼从早上仓山窥视磐濑宫的葬礼,在距离上是不可能的,显然是后世的润色。 总之,与齐明派遣了援军相比,显然存在反对派。 连鬼神都反对华丽派遣援军,通过用“鬼”的记述来表现,这意味着齐明深深地看到了死亡吧。 可能是后世书纪编纂者的创作 无论如何,齐明的遗体于10月7日从磐濑宫通过海路运出,于同月23日到达难波,于11月7日葬身飞鸟川原。 但是同年7月,中大哥搬到了改名为长津宫的磐濑宫,担任“军政”。 之后,9月授予余丰璋织冠,将其送到百济。 听了十二月高句丽派遣的使者的报告 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在埋葬所谓齐明的11月7日,中大哥还在博多,没有回鸟。 很难想象中大哥缺席的情况下会举行齐明的葬礼。 因为这个《日本书纪》的记述需要研究。 总的来说,齐明只是做出了援助百济复国军的决策,命令派遣援军,未参与战斗就死了。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是大和朝廷重新考虑派遣援军的机会。 但是,作为首席继承人的中大哥没有中止派遣,最终埋头于被称为东亚大战的战争。 《天智天皇的日本:白村江战后的律令国家和东亚》,[日]中村修也著,吴明浩译,社科文献出版社,从去年11月开始摘录。 澎湃信息被允许转载,现在的标题是编辑有意的。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