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63字,读完约9分钟
年4月5日,被称为合肥版“中央公园”的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绿轴公园工程接近尾声。 东方ic图根据中国省会级城市的经济总量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楼梯队。 根据各省会级城市当年的gdp,广州、武汉、成都、杭州已经突破万亿,南京离万亿只有200亿元差距,这五个城市是第一梯队。 下一个长沙、郑州、沈阳和济南组成第二梯队。 西安、哈尔滨、合肥、福州、长春、石家庄都在5000-6000亿元之间,组成第三梯队。 南昌、昆明、南宁、呼和浩特在3000-4000亿元之间,是第四梯队。 其他不足3000亿元的省会级城市是第五梯队。 省会城市经济排名的重新审视“洗涤”是在这个阶段推进的省会级城市经济中,10年前的2006年合肥经济总量为1073.86亿元,超过太原的1013.38亿元,合肥经济总量长期徘徊于全国省会城市第18位后的第一个 这标志着合肥在十年飞跃,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到2008年,合肥经济总量连续超过南昌、昆明,再前进2位。 而且,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合肥终于摆脱了周边六个省会城市经济底部的困境。 正因为有了这两次跳跃,合肥才被外界称为“地区经济结构上最活跃的变化者”。 之后,经过5年的实际劳动辛苦,合肥每年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超过了石家庄。 年,经济总量超过福州和长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 而且,一些核心经济指标横跨全国省会城市前十,例如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居第九位。 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南京、西安、沈阳,居第五位。 过去一年第一季度,合肥实现地区总产值1259.1亿元,增长9.7%。 同时期,哈尔滨地区总产值997亿元,增长6.6%。 西安市地区总产值1166.4亿元,增长8.1%。 合肥在经济总量和增速方面超过哈尔滨和西安,位居省会城市第十位。 合肥与前9位济南仅相差97.5亿元,但合肥以9.7%的增长率比济南7.3%高2.4个百分点。 认为年合肥只要维持10%的增速,就可以再次实现进位。 合肥不仅经济总量指标领先,个别指标也持续上升,尤其体现了城市快速发展质量和内生动力的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均列入省会城市“十强”:十二五期,合肥国家高新技术公司数量增加到1056户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加50.93%、47.73%,分别达到16431件和3413件,分别从第12、16位上升到第5、10位。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年均增加2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2%,从第16位上升到第3位。 合肥速度为全国第一14.91%,这是根据全国省会城市统计公报的年经济增速,整理后的合肥10年经济平均增速。 这个增速在全国的省都市是“折桂”,贵阳以14.66%位于榜眼。 2006年,合肥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当年增长17.5%。 以此为起点,正好过了十年。 全国省会级城市中,连续十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的只有合肥、贵阳、西宁三个城市。 其中,合肥又是增速最快的省会级城市。 这个速度对合肥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放在安徽省内,合肥城市的第一位大幅前进:到了年,合肥市经济总量占安徽省整体的比例达到了25.7%,比2006年的17.48%上升了8.22个百分点。 同期,合肥财政收入占安徽省的比例为24.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2.3%。 进出口比重为安徽省的41.7%; 新融资的比例为44.4%。 跳出安徽省,进入全国视野,长三角城市群合肥比南京高2.82个百分点,比杭州高4.17个百分点。 周边省城市合肥比武汉高2.28,比郑州高2.58,比南昌高2.07,比长沙高1.31,比福州高2.57,比济南高3.32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除山东省会济南和辽宁省会沈阳外,“省会城市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 合肥的高速发展是这种区域经济新现象的典型描绘。 由此,“合肥速度”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关注的焦点。 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当天发表了“合肥加速度”和“改到深处看奇堀”两个通信,从“合肥速度”和“合肥全面深化改革”两个角度解读了合肥的快速发展经验。 每次提到“合肥速度”时,经常引用的例子是合肥、工业项目3个月以内、其他项目4个月以内完成手续,可以开始建设。 建设项目检查申报的处理时限,一点城市需要100多个工作日,合肥最多只需要8个工作日。 合肥的速度怎么这么快? 效率的背后是“性能革命”后形成的制度保障和规则支持。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合肥先后进行了6次行政审批的几个事项整理,优化了审批程序,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成为审批环节最少、工作效率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 许多改革集团建设太阳公平的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全要素资源的平稳流动,公共资源交易的“合肥模式”,成为全国学习的经典样本,是制度改革的产物。 现在还想起当时的“商鞅变法、壮士断臂”,有壮烈的感觉。 “大”字的背后包括合肥市最近三个五年计划的复印件总结,表明合肥市在十一五计划中的定位表现是“现代化滨湖城市”。 十二五计划中是“现代化滨湖大都市”。 一字之差,不仅是整体空间结构的重建,而且实质上是快速发展领域的提高。 一般来说,“合肥是大城市”、“大”也成为合肥变化向外部扩展的最深刻印象之一的合肥市结构的大开大合,与2006年开始建设滨湖新区密切相关。 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800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随之城市形态实现了“环城-滨湖-临江”三级跳跃。 在空间战术中,从“141”组变为“1331”组。 现在看,合肥正在拖城市扩张的黄金机会。 没有过去十年在城市空间的早期配置,就不可能有现在乃至今后快速发展的潜力和平台载体。 年2月,安徽省正式向国家申报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新的战术大平台即将推出。 但是,城市空间的扩大只是一个层面,“大”不是城市的体量,对外影响很大。 区域经济的魅力是令人兴奋的城市群纵横交错。 就像下棋,乘势取胜需要三个以上的棋子形成一个“势”。 十年来,合肥巧妙地拖延了城市群的机会。 从合肥经济圈到长三角城市群把合肥放在城市系统的维度上进行解析,在“十字型”的构造中,合肥以东有长三角世界城市群。 西边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南边有海西经济区和珠江三角城市群。 北边有中原经济区 在这个局面下,合肥处于什么样的结构? 首先合肥周边有南京、武汉、杭州、郑州、长沙等特大城市竞争快速发展,武汉、杭州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大关,南京年突破万亿大关。 各城市的十三五计划将制定更高的基准,长沙、郑州也将在十三五期间提前合肥进入“兆俱乐部”。 其次,以这些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处于“跑马圈”,扩大的影响很大。 因此,合肥为了实现隆起,有必要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 正好在10年前的2006年,正式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战术计划,2009年8月,名称明确为“合肥经济圈”,将淮南、桐城纳入经济圈范围。 年11月,定远县加入。 年12月,整个滁州市进入合肥经济圈,形成了4+1格局。 年4月,合肥经济圈正式升级为合肥都市圈。 在合肥经济圈成员之间你来我往的热络中,另一项国家级战术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09年浮出水面。 年1月,皖江示范区计划正式得到国家批准,合肥是示范区的核心之一。 在安徽省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两联动”,即江南与江北联动,湖东与湖西联动,这是环湖与渡江相互作用的大格局,也符合安徽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同年,年3月,合肥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合作会。 自2003年7月提出申请以来,该入场券合肥整整等了将近7年。 但是,超出预想,门一打开,更大的利益就会陆续到来。 首先是去年12月,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商会议第十五届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被明确为继上海、重庆、武汉、南京之后的第五大主席城市。 到了年9月,国务院发表了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合肥正式定位为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副中心。 年3月,在“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中,合肥的战术定位是内陆开放型高地。 以这个时间为纵轴的进化过程,乍一看是瞬息万变的,背后只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合肥在地区经济新局面中的定位大幅度提高。 经过这一系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纵横开关,本来对外影响就很大的有限合肥不仅是安徽省域的经济“天元”,更重要的是跃进全国城市系统的战术节点,是区域经济的重点。 千钧将一只,轻重平衡 放在区域经济结构上,把长江黄金水道比作秤杆,武汉是地理中心,但离上海和长三角远,重庆更远。 相比之下,合肥的距离最适中,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间链接点,呈“一根扁担担两端”的大构造。 这个战术区域决定合肥是承东启西的入口和中枢,具备巨大的节奏空间。 有空间才有迅速发展的加速度。 在全国第一的“合肥速度”背后,合肥扩大城市空间、交通枢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创新平台、内陆开放高地、深化全面改革……每次新机会到来,合肥总是敏锐地抢先机。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