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3字,读完约4分钟
sunrate培训班通过sunrate智库小组介绍外汇基础知识的文库,帮助客户快速了解外汇市场的基本概况。 以下是这个类的副本。
背景
1994年汇率合并后,随着国内经济“软着陆”,基于市场供求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上升,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 随着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中国于1996年底取消剩余经常项目结汇限制,1996年7月1日正式将外商投资公司纳入银行结算系统,1998年底正式关闭外汇调节市场,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义务,人民币经常
1997年7月2日,泰国遭遇金融危机,泰铢急剧贬值,不断蔓延,发展成席卷新兴市场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货币竞争贬值。 1997年下半年,亚洲新兴市场货币普遍美元贬值。 受危机引发的风险重新评估的影响,资本加速了从我国的流失。 1997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上升,但资本项目顺差暴跌近一半,1998年上半年出现进出口顺差、贸易结汇逆差、所谓“贸易顺差不顺”的情况,全年合并后首次出现年资本净流出
遭遇外部冲击,中国经济自身也遭遇困难,经济下行,通缩威胁悄然逼近。 1998年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年底非私营部门就业比1996年底减少约2100万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加。 同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
在“内忧外患”面前,1998年3月17日,新上任的朱镕基总理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速度必须达到8%,通货膨胀不到3%,人民币不得贬值。
措施
宏观调控将很快转为“维持增长”。 面对突然的国际金融冲击、经济形势的逆转,我国尽快调整了宏观调控的去向,从适度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将转向“维持增长”,挑战“稳定汇率”。 国内经济下行和通货紧缩的压力很大,需要低息保护和护卫,资本外流情况下稳定的汇率需要高利率。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同时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疑需要创造性地采用外汇管制的政策工具。 这是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挤兑后,国际惯例约束下的第一批练兵。
危机期间,中国“稳定汇率”外汇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常见项目购汇真实性的审查,堵塞骗取进口外汇的漏洞。 二是进一步收紧资本项下的汇率管理三是加大对违法外汇收支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三、效果
1998-2005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面临着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但通过比较有效地实施外汇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左右的水平,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发生了变化。
危机期间,外汇储备余额除个别月份略有下降外,其他月份整体上升,到2000年底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656亿美元,比1997年底增加257亿美元。 911恐怖袭击后,随着美元由强转弱,亚洲金融危机平息,人民币汇率保卫战全胜,再次回归上升通道。
两次“稳定汇率”经验总结
1994年是人民币强弱转换的重要分水岭。 1998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实现了“稳定汇率、增加储备”的既定目标。 这次成功的人民币保卫战有着重要的启发。 ?
一、政策目标必须前后一致
制定政策目标要果断,目标要明确,不能随意改变。 不这样做的话,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增加。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之所以经历三年的资本外流冲击,仍能取得汇率不贬值、储备不下降的胜利,是因为它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既定目标。 直到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基本平息,才开始酝酿人民币与美元挂钩。 ?
二、手段和目标必须一致
政策目标确定后,制定的政策工具必须为政策目标服务,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这有助于增强政策公共的说服力,改善政策实施效果。
1994年汇率合并时期,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外汇管理的减持措施,都鼓励汇款,抑制买入,形成开源节流、疏塞并举的合作。 金融危机期间,宏观调控“保增长”、外汇管理“稳定汇率”、分工明确、言行一致,提高了人民币不贬值承诺的市场信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