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6字,读完约7分钟
编者按:如果要列举最能体现人类古典时代战争的兵器,曾经在大地上呼啸而过的坦克,绝对是主要的选择。 坦克的踪迹,从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大不列颠岛到远东的中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坦克拥有数量之多在古典时代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标准。 但是,这样一位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战争之王”,最后为什么要退出历史舞台呢?
古埃及和赫梯帝国之间的柯蒂斯之战是坦克之间的顶点对决
继业者战争时代之后的卷筒战车
古来流传的说法大多认为骑兵取代了坦克。 虽然不能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但其实并不正确。 首先,骑兵和坦克是战争史上一直共存的关系。 而且在波斯、印度、中亚等地,经常将两者混淆。 突击、坦克的强大冲击力负责摧毁敌军战线,骑兵负责在两翼和后方掩护坦克,同时扩大坦克的战果。
与骑兵坦克合作突击
因为,要知道为什么坦克最终会被骑兵淘汰,就必须明确坦克被淘汰之前,世界军事史上发生了什么。 话说回来,坦克在人类各文明中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 但更有趣的是,坦克撤出欧亚大陆主要军事强国的时间,除了大不列颠岛等与外界交流较少的地区外,基本上维持在公元前200年100年的时间段。 在这期间,人类战争史上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转折点。 这是经过漫长的技术改革创新,钢铁终于取代了铜,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武器制造材料。 虽然具体各文明铜质武器,特别是铜质盔甲的淘汰时间不同,但在公元前200年,铜基本上被欧亚大陆所有重要文明和国家军队淘汰,仅有少量用作装饰性武器和盔甲,仍然以铜为材料。
西汉铁甲出土
很多网友可能会困惑,铜铁的更替和坦克的消亡,到底有什么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适应坦克和骑兵的迅速发展。 在古典时代,装备了重骑兵和轻骑兵,作战功能分开后,经常以相互交叉学习的双线形势迅速发展。 与此相反,坦克部分丧失战斗功能,除了指挥、运输、战时只用于为步兵提供避难的作战车辆外,真正用于突击一线坦克,其快速发展实际上一直是前方的单线。 也就是说,坦克的防护越来越重,也增加了大量缠绕式杀伤武器。
缠绕重型坦克的优点是车轮有强力长刀,马也有盔甲,但相应地,坦克的车身很小,乘员也只有1~2人。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骡子坦克,人马都是护甲,相当巨大,是综合性的射击和冲击平台。
那么坦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这和骑兵的迅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骑兵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坦克原有的侦察、迂回等任务被轻骑兵们所取代,最后剩下的只有向敌军战线的冲锋和将其撕裂的高风险任务。 因为为了保证不是坦克们不会去也不会回来的重复用品,最终必须加大坦克所拥有的防护。
马其顿方阵冲锋的波斯镒坦克
但是,给敌阵这一事件带来了冲击,坦克制造的、重骑兵实际上也做好了。 装备重骑兵,特别是骑兵的祖先已经出现在波斯阿肯尼思王朝的时代。 但是,长期以来,重骑兵也无法取代坦克的地位。 其理由其实是铜盔甲的弱点。 除了防护方面的问题外,铜盔甲最大的硬伤在于它们的重量。 其实这也是常识性的问题,同等体积下铜远远重于铁,但在冷兵器战争时代,这个问题实际上足以决定兵种的迅速发展。 盔甲本身的重量,无论是当时的重骑兵是士兵和战马的防护面积,还是重骑兵自身的行动速度,甚至是高强度的作战持续能力,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塞琉古重骑兵、铜铠的重量,当时重骑兵大多只能在关键部分进行防护,但其实重铠,对骑兵们的作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相对,坦克虽然也受到铜铠甲的重量的影响,但相对来说没有骑兵那么大。 一个明显的方面是,青铜盔甲时代的坦克负责运载坦克的战马,其盔甲的防护面积,包括非青铜部分在内,远远大于骑兵们的战马。 虽然他们拉马车看起来负担很大,但末期缠着镰坦克的车身和乘员的数量比初期的坦克大幅缩小,缠着镰坦克的车身中,比初期缠着轻坦克的车身小,车身的重量由4匹马牵引。 因为再加上盔甲的重量,这些马所负担的重量,而且比期的重骑手还少。
车辆极小的本都坦克
但是铁制盔甲彻底普及后,重骑兵们战马所需的负担重量大大减轻了。 因此,由于装备了重骑兵乃至重骑兵,他们比坦克的特征更加明显。 首先,在单方面突击的速度、冲击力方面,装备重型骑兵不能和坦克相比。 但是,每个骑兵们,他们所拥有的灵活性,是坦克无法比拟的。 而且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坦克和重骑兵的对比、其性价比的差距、以及对各种战场的适应能力。
帕提亚装备了重型骑兵,重型骑兵在西亚的兴起,直接结束了当地坦克悠久的历史。
坦克相对于骑兵,其价格之高不言自明。 但是坦克更麻烦的问题是,是否在车体上,不是乘员和战马的盔甲,而是手动使用的重要性。 无论是最初的双马坦克,还是后期的四马坦克,驾驶的难度都远远高于今天的驾照考试。 首先古代坦克的车轮肯定没有减震用的轮胎。 因为这辆车辆的颠簸程度非常可怕。 (因此中国人特别发明弓形器起到了类似安全带的作用)再加上古代坦克的两个车轮都是自行车的轴,因为如果地面有很大的起伏,车身很容易翻。 如果觉得这些车身构造引起的问题已经很可怕的话,就会低估古代的哪些控制手段。 拉坦克的战马不是现代车的发动机,要想让坦克顺利前进,首先必须保证拉车的马们,目标一致向前,同时行驶的速度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马车结构
但是,这些问题实际上只是战争以外情况下的小问题。 在战场上,流矢和噪音很容易惊动马。 如果是骑兵的话,熟练的骑兵经常可以通过一点肢体接触动作安抚战马。 但是对坦克的使用者来说,如何安抚马是个大问题。 特别是坦克接近敌阵时,敌军的金属武器和上光对马来说是非常威慑的,如果马们表现出恐惧而拒绝前进和掉头,在巨大的惯性下坦克的侧翻将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最坏的情况肯定是马死了。 在早期的双马坦克时代,如果一匹马死亡,坦克车就不可避免地毁灭了人。 但是到了四马坦克时代,一头战马死亡不足以让坦克侧翻,但确实也可以暂时失去坦克的行动能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御手处理。 孔子把开车的“御”看成君子六艺之一,与驾驶古代马车的困难有直接关系。 很明显,培养合格的御手人的价格比培养合格的骑手要高。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御手俑具有最全面的防护,穿着盔甲,肩长和手腕,手上有护手甲,脖子上有盆领(即颈甲),小腿上绑着护腿。
总而言之,坦克淘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们最终的淘汰不仅有自己的劣势,还有战场环境、战略思维、技术等方面的变化。 就像柯达胶卷被数码相机淘汰了一样,有时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毕竟,这个曾经的战争之神,再也不会在沙场上奔跑了。 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军用车辆确实并未完全从战场上消失,最终在热武器时代,以全新的姿态再次称霸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