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26字,读完约22分钟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瓦尔德·本·雅明、斯蒂芬·茨威格和普里莫莱比三人。 他们的思想形态不同,文章不同,国籍不同,共同点如下。
瓦尔特·本·雅明在1940年逃亡中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于1942年流亡巴西时自杀
普雷莫利维于1987年自杀。
他们自杀的根本原因高度一致:他们是犹太人,注定要承担共同的命运。 现在,起保罗·策兰的名字。
本杰明是德国人,茨威格是奥地利人,莱维是意大利人。 保罗·泽兰国籍众多,复杂多变,1923年11月23日出生于切尔诺贝利。 这里战前属于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战败,哈布斯堡王朝崩溃,成为新成立的罗马尼亚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德国之间多次变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了苏联(乌克兰)的领土。 过去长达6世纪是东西方交通的中枢,多民族聚集,多语言混杂。
有兰语天赋:他是说德语长大的。 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知道希伯来语;作为德语区的犹太人,他学习了特殊的、犹太人的德语和意大利语。 在法国定居,精通法语。作为诗人和翻译家,他翻译了很多莎士比亚的诗作,英语无可挑剔。 由于苏联占领,他还学习了俄语和乌克兰语。
保罗·泽兰
1
保尔·策恩原名叫保罗·瑞秋,后来更换了“瑞秋”的音节,成为诗人策恩。 他自称“哈布斯堡王朝的遗腹子”,德语是母语。
少年时他是左翼分子,16、7岁时开始写诗。 兰的童年,从纳粹运动成长到蔓延阶段,他早年以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入门的诗作清晰、明快、抒情,对时局的变化非常能反应。
1938年底,策恩去法国图尔市读医学预科,路过柏林时,遭遇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 这一天是11月9日的“水晶之夜”。
灾害马上就要来了。 1939年夏天,保罗·泽兰从法国回家后,战争爆发了。 1941年,加入轴心国的罗马尼亚军队进入切尔诺贝利。 开始了大屠杀,全天候有3千多犹太人被杀害,被称为轴心国的“最坏的例子”。
保罗·泽兰一家逃过了第一次屠杀和流放,1942年6月没有了避难所,母亲说:“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命运捉弄。” 6月27日,策兰一家被逮捕在集中营。 一个月后,策恩被送往400公里外的另一个集中营,切尔诺贝利离开了父母。
基兰一家被抓到集中营后,有时无法辨别真伪。 据说有铁丝网把策兰和父母分开了。 策兰回忆说,他的手通过铁丝网牢牢抓住父亲的手,被士兵重重的一发冲开,然后策兰跑了。 然后,据报道策兰主动出走,导致与父母分离。 有传言称,泽兰幸免于难,父母不久就惨死在集中营,这有谴责泽兰不负责任的潜在意义。
当时不满20岁的青年,即使和父母在一起,他也能靠自己的力量救父母的命吗? 兰的歪曲报道中也有只停留在乌克兰集中营的地方,但实际上被调离了几个营地。 虽然不清楚这些报道的动机,但是在人类面临重大灾害的时候,细节的性质不能大于历史的性质。 否则,一定会远远偏离历史。 兰威的父母是大屠杀的受害者,不是兰威是否积极远离父母——1942年底或1943年初,兰威的父亲感染斑疹伤寒死亡,母亲因“不适合集中营劳动”被处决。 策兰在不在都不重要。
之后,在关于他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集中营的囚犯被分成两组,一组是被送到煤气室的“死亡小组”,另一组很快就会被释放。 兰花本来在死亡小组,但他马上逃进了被释放的小组,所以另一个身体代替了他。 报道人说,这是策兰自己说的,策兰本人对此从未发表过评论。
对于收容所的生活,策兰说:“我不用提战争中的犹太人怎么样了。” 朋友问他在集中营做什么。 回答极简:刀锋啊! 不是建议兰,很多人选择沉默而不是语言——也许语言不足以描绘这样的经历,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往往无法理解这样的心理创伤。 即使岑的种种行动是真实的,莱维也一定能理解——在莱维的《被淹没与被救助》一书中,与岑兰的经历至少有两个不同,一是囚犯们的生存战略相互排斥,正常社会中的道德观与集中营有 第二,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有一名女囚犯被强迫从事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劳动。 在7月的烈日下,女囚们站成一圈,每人面前都有一堆沙子,她们的任务是把自己面前的一堆沙子用铁锹,依次打鼓花一样,永远舀下去。 除了刀片式服务器,还能用什么语言表达这种行为? “刀锋啊”看起来极其简单,但却极其准确地描绘了集中营“劳动”的所有意义——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不了解集中营,就不能理解策兰的行为。 不知道集中营,也不能理解他的诗作。 即使认知集中营的生活,也无法完全正确地解释他作品的所有含义。 语言、信仰、哲学以及更深层的策兰本人的秘密心理,使他尝试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无法名状的“在”和“在”。
兰早期的诗作与他的集中营生活、父母的惨死有直接关系。
2
1944年2月左右,成为孤儿的策恩从集中营逃到切尔诺贝利的家里,1945年4月下旬从苏联统治下的切尔诺贝利搬到布加勒斯特,做翻译工作。
孤独期间,他写了有名的作品《死亡赋格曲》。 策兰自己标记的是1945年。 朋友回忆说诗作在1944年回到集中营后不久,可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被改编。 原文为德语,1947年5月首次发表时为罗马尼亚语,标题也变更为“死亡探戈”。
在布加勒斯特,直到1947年底,翻译和写作生活才是策勒生活的首要复制品。 其中,一个更重要的行为是将保罗·瑞秋改为保罗·策恩。 策兰( celan )是安切尔( ankle )音节的互换。 也许有改名为文案上的小游戏,告别旧世界的意义。
随着罗马尼亚的赤化,岑的左翼思想变得明显,但他于1947年12月逃离布加勒斯特来到维也纳。 但是他不信任这个国家。 奥地利“去纳粹化”的事业完成,政府决定赦免罪孽较轻的纳粹分子后,策兰决定离开维也纳。 1948年7月在法国巴黎定居。
到巴黎后不久,策兰的第一本诗集《瓮之砂》在维也纳出版,收录了1940年至1948年的诗作48首。 包括代表作《死亡赋活曲》。 这是一本非常失败的出版物,三年后,诗集没有卖出20本,建议兰请朋友回收哪本书,做成纸浆。
瓮中之砂
巴黎头几年的生活很沮丧。 特别是与另一位犹太诗人伊万·戈尔的交往,给策恩带来了沉重的名誉负担。 虽然后来洗了,但诗人脆弱的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就是所谓的齐兰的“模仿之事”。 事情不多也不杂,戈尔去世前请策兰翻译了自己的三本诗集,策兰翻译的个性化色彩浓厚没有出版。 几年后,戈尔的遗孀控告策兰剽窃戈尔的作品。
1948年至1952年的策恩作品很少,1952年4月制作的“数杏仁”最有名。
1952年,策兰回到德国参加文学组织的会议是1938年以后第一次。 有有趣的传言。 他在路上遇到了被车撞死的狗,路边的女人们很遗憾。 “她们为死去的狗而悲伤! ”。 听起来很不近人情。 他实际上谴责了德国人对那段不光彩的历史的态度:纳粹统治期间,许多德国人对大屠杀感到困惑,战后又陷入混乱。 事实上,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反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彻底。 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际压力,德国人的认知不能说达到什么样的深度。 海德格尔不是这样吗?
策兰的德国之行没有太大反响,兼顾了对他诗作的赞扬和批评,巨大的成就是与斯图加特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出版了诗集《罂粟与记忆》,收录了他的56首诗,《死亡赋格曲》、《骨灰瓮之砂》、《数杏杏杏花》。 诗集于同年12月出版。
《罂粟与记忆》的出版给策兰带来了荣誉——又是是非。 的遗孀根据这本诗集诉说了策兰剽窃戈尔诗作的意向。 《罂粟与记忆》的收入是1940年到1952年的作品,1948年以后的作品很少,为戈尔翻译作品是在1950年,这个时候他已经写了《死亡赋格曲》、《瓮之砂》等代表作。
1952年末,泽兰和法国版画家吉塞拉·德尔斯特拉结婚。 不幸的是,妻子接近分娩时,孩子在腹中去世了。 为此,他写了悼念的作品。
策兰夫妇
3
兰花的诗作难解,但与集中营的经历、孩子的早逝等有着强烈的反差,他还非常观察重要人物的行为。 1954年,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再版,策兰也买了一本,但对海德格尔回避纳粹时代自身的行为感到不满,写下了《回忆》。 “给心以无花果/心中的时间想起/死者的杏仁眼。 给了无花果。 ……你的白发是新添的/羊毛/那是夏天放牧的白云。 ”。 不能说没有讽刺的意义。
哲学课为什么会引起策恩的不满? 海德格尔在再版时写了一篇非常短的序言。 “本书是1935年夏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以同一主题演讲的课,现在已经充分润色后出版。 上课时已经说过的话,出版物上已经不说了。”海德格尔的话很奇怪,首先说了什么?“我不再说了”? 被省略的是被认为纳粹主义带有“内在真理和卓越性”的赞美语。 “不说了”,你以为自己“说了”还是“错了”? 诗人策兰明显看到了海德格尔的语言把戏。
50年代中期以后,策兰收获颇丰,1955年斯图加特dva出版社出版《从门槛到门槛》,收入近47首。 1959年法兰克福费舍尔出版社出版了《语言网格》,收录了1955年至1958年的33首作品,他的诗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海德格尔也开始向齐兰赠送自己的作品。
策兰没有因赞扬而兴奋,反而沉入语言的牢笼中无法解脱。 语言,将成为策伦不会跳出来的樊笼。
德语是兰花的母语,尽管他精通多种语言,但他仍然坚持德语写作,德语也许最能表达他想表达的意向。 伤害泽兰乃至世界心灵的是操德语的主体民族——日耳曼民族。 因此,建议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是面对德语网民还是其他语言的网民。 泽兰是犹太人,无论面对德国网民还是语言本身,泽兰都是不折不扣的“他”,而且在德国历史的特殊阶段,他还是这个语言的对立面,是操纵这个语言民族的“敌人”,幸运的是, 他自己也徘徊在死亡的边缘,是这段毁灭性历史的真正“在场”者。 这种语言的焦虑感是本雅明、利维所没有的,与茨威格也有很大不同,流亡中的茨威格确定他的语言和自己都失去了存在感。 兰花说:“我一直生活在说不同民族语言的环境中。 这意味着必须比以前的任何时间都要慎重地使用语言。” “我是局外人”——在法国,德国也一样。 结果,建议兰对语言的运用越来越紧张,语言的维度渐渐不能容忍他的思维张力。
语言,真的很重要,一个身体的语言形态,往往能够准确地表达一个身体的思维形态、人的本质倾向,它潜伏在我们的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兰花的诗不使用“人种”一词,充分体现了他的秘密心理。 在《你也说》这首诗中,策兰说:“说——/但是不要把‘不’和‘是’分开。 /让你也感受到语言: /带上阴影。 //……//看看周围: /你看,周围多么活跃——/死里逃生! 有生命! 说到影子,谁都说实话。 /但是,你现在站着的地方在收缩: /…/星星爬上来: /在下面飞来飞去,在下面走去,/她能看到自己在闪烁: /在那里/在语言流淌的漫长的海浪中”。 他时刻注视着自己的语言形态。
齐兰的诗作大受好评,还有一些评论家有点不友好。 例如,一位名叫科特·霍夫的评论家通过对戈尔寡妇的剽窃指控,把策兰说成是戈尔的学生。 齐兰的诗作“以语言和意向说别人穿过的旧衣服,偶尔有格律的庸俗化”。 这样的评论来自“德国”时,齐兰自然地与历史联系在了一起。
建议兰在语言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美”厌真。 从德国古典哲学以来,以及德国人精准无聊的性格来看,建议兰的“发现”可能是正确的:他说:“这种语言在表达上有许多庞杂性,但它孜孜以求,术语却很准确。 它不美化,不“诗化”,它很难命名、推断、测度被赋予的王国和可能的王国。 ”。 ——这样的话已经不是诗词了。 诗词萎靡,“感受”和“想象”就不是理解作品的最重要形式,需要用“本体论”的方法去接受。 这样的“本体”要求网民完全进入作者自身的维度。 对网民来说很麻烦。 所以,原本隐喻极其丰富的策兰诗,掩盖了浓厚的“妖气”,不仅折磨着网民,也折磨着作者自己。
隐喻十分曲折宁静,毕竟有可探测的痕迹,当语言的维度充满思考的张力时,语言被刺伤,支离破碎。
4
1958年获得德国不来梅文学奖的他,在1月26日的获奖演说中曲折地表现了诗、语言、历史的关系。 “在哪个年代,多年后,我用这个语言检索,用这个语言写诗。 这给了我方位感,让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去哪里,也就是为我画轮廓。 ’他认为诗有方向感。 或者,被称为朝向性。 “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面对某种姿态开放,能够原谅他人的人,也许会面对可以直呼其名的“你”,走向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现实”。
可以看到他的诗《密与应》的小组以具体的形式回答这个“方向性”的问题。 这是1957年7月至1958年11月所写的诗,是对《死亡赋活曲》的应和之作,也是网民对某种曲解的修正。
虽然齐兰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他对西欧的感觉不太好,大屠杀的阴霾不能分散在他心中,新纳粹运动的出现,很容易让他产生各种关联性的想象。 于是他开始向东——俄罗斯寻找自己精神可能性的归宿。 他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之一”,仿佛在俄罗斯诗人奥斯曼·杰斯塔姆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想在这里证明一下,奥斯曼·杰尔斯塔姆最接近我的心……在他这一代的俄罗斯诗人中,和他一样处于时代的前列,思考时代,超越时代,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曼杰尔斯塔姆是俄罗斯犹太诗人,也曾受到剽窃指控,他反复认为策兰被德国人在集中营杀害,在斯大林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58年提案兰开始翻译曼杰尔斯塔姆的作品,一周内翻译了14首诗,翻译作品有厚重的“提案兰色”,到1959年1月为止完成了34件作品的翻译。 在曼杰尔斯塔姆,泽兰说:“我愉快地感谢和找到了回归语言的道路。”
建议兰用什么方法“回归语言”呢? 1959年7月,他和阿多诺约在瑞士见面,但提前回到巴黎,与哲人失去了来往。 阿多诺在1953年的文章中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事。”齐兰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很多人认为是在比较齐兰说的话,但齐兰当时的影响不够,甚至 但是,阿多诺的这句话看起来正义之言很严厉,但未必说的是什么样的“真谛”。 奥斯维辛和写诗的野蛮性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诗歌,不总是赞词,有时也是哀歌。
阿多诺
为了一次从未见过的聚会,策兰写了散文体小说《山中对话》。 是他唯一文体的作品。 小说里只有两个人物,用格罗斯揶揄阿多诺,策兰自己成了另一个角色——贝卡线。 作品中有夺人魂魄的妖气,漂亮而环绕着人。
阿多诺之后多次重申自己的结论,在1961年12月受到批评后,强调“我说的话,也就是奥斯威辛之后,写诗不是野蛮的事”。 这次,他解释说:“格式带来的美学大体上……无法想象的命运看起来似乎具备通过美化作用来消除恐惧中的某种东西的意义。” 策兰拒绝解释阿多诺。 “诗,难道不是信念吗? ……诗不是追求真正的过程,而是在包围我们的东西和夹紧的东西中奋斗,不是吗? 让自己投身其中。 毕竟,这不是拼命抗争吗? ”。 可以说是雄辩。 1965年阿多诺第三次确认了他的话,但于1966年收回。
即使措辞凝练,也会受到一点谴责,有评论说“策兰的抒情诗很少与具体对象相对应”。 可以说,这些诗总是完美其复制品的妙招,忙于银线的工艺,就像用语言本身的腺体筑巢一样。 建议兰掌握的比喻并不都来自现实,不服务于现实。 ”。 这个评论不能说客观。 正是因为现实,过于个人化,唯策兰经历过,才能理解和理解。 在《他们的思想有土》中,诗人写道:“大地在他们身上,而且/他们在挖掘。” 他们挖啊挖啊,就这样/白天去了,晚上去了。 他们不赞美上帝,/他们听着,上帝追求的就是这一切。 例2 :他们听着,上帝知道这一切。 /…/啊,有一个身体,啊,没有人,没有人,啊,你: /要去哪里,既然不能去哪里? 啊,你挖我也挖,从我挖你,直到/我们手上的戒指醒来。
仅仅表达集中营的行为是不够的。 直到齐兰将其上升到极致,与古老的犹太教信仰结合,再加上语言本身的魔法性,难怪他不知道那片云。
5
集中营的痛感一直围绕着策兰,新纳粹主义势力在德国昂首阔步,此时德国审判了一位名叫阿罗瓦·哈尔斯丹克的党卫军军官。 此人在乌克兰“处分”了约400名犹太人,但因“守法公民”被判处仅3年徒刑。 策兰的“剽窃事件”被谴责为“骗子、遗产猎人、江湖骗子……用那个人悲惨的语调编造父母被纳粹杀害的传说,欺骗了那么好的德国夫妇”。 策兰认为,新纳粹与自己的阴谋对比,“这些阴谋活动引发了破坏我自己和诗的企图”。 这一诽谤性指控遭到德国文学团体的反驳,德国语言文学院于1960年4月决定将认真、声誉高的“比纳西文学奖”授予提案兰。
为了迎接这个庄严的奖项,提案兰把获奖演说词草稿写到314页,在最后三天一口气写完。 也就是说《子午线》一文特别强调了作品模糊的原因。 “不要因为没有明了性就责怪我们。 因为我们早就承认了”,他并不认为自己在故意“走弯路”,只是在寻找新的语言表达途径,他希望网友“原谅我”。
把诗变成“艺术品”,不是岑的目的,而是让艺术“进入你最深的困境,让你彻底自由”。 自由在哪里? 以《乌-有乡》(或《无处不在》)最后演化为演讲主题《子午线》。 兰帕斯搜索的结果,陷入了虚无状态。 虚空,“子午线”似乎不是实线。
建议兰演讲中存在主义倾向非常强烈,瓦尔特·本雅明、列夫·谢斯特夫的提及和引用、自由路径的探索都是存在主义的片面表现。 策兰的诗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的杰作。
但是,存在主义如何能提出和询问令人满意的答案并不容易。 存在主义本身是本质对存在物具有内在约束力,不承认人在流失,或者不具有本质属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如果失去本质规定的制约,为什么要做人呢? 他是“空无一人”,他说:“谁也不会再用尘土造就我们了。 例:“谁也不能再对尘土顶嘴了。” 已经没有人了”。 这不仅是上帝对创世记的直接否定,也是对人类本质的直接否定。 在被否定的事物中寻找明确的答案,试着寻找终极,一定会使策兰失望。 2位20世纪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选择——海德格尔选择纳粹,萨特选择斯大林,这不是证明了问题吗? 他在自己否定的东西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必须和雅虎天使继续齐心协力吗? ”与天使齐心协力,策兰也与自己齐心协力。 现实的语言已经不为他所动了。 诗中的人名、新文章、叠词更多,体现了一些探索性,是他有精神障碍的反映。
年轻的时候就带有左翼的颜色。 此时,他依然主张“我的心还是老共产主义者”。 他不知道还有“古拉格”,知道西方“法西斯癌已经到了病膏的程度”,也知道他对曼杰尔斯塔姆的内心和虚无主义倾向,他的精神只是在“东方”的怀抱中挣扎。
与天使相比,策兰毫无疑问是失败者。
6
顾问兰写道,精神越来越焦虑和紧张,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实际上是精神分裂的前兆。 1965年策兰精神终于崩溃,11月23日持刀杀害妻子未遂,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治疗,1966年6月中旬出院,但1967年1月再次复发,刀扎在自己胸口。 自杀未遂,他再次被送进精神病院。
策兰身体恢复后,1967年7月24日在弗莱堡大学举行了策兰作品朗诵会,听众1000多人。 纳粹时期弗莱堡大学的校长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说“知道他的许多事件”,也知道“他极其棘手的危机”。 已经高龄的海德格尔参加了朗诵会,还询问了自己的作品“思想是什么意思? ”送给提案兰。 第二天,陪同海德格尔去山中的疗养地,在访问者登记簿上写下了意味深长的话。 “希望写在小屋簿上仰望井上星,来到心田。 1967年7月25日,保罗·策兰》日后,策兰为这次会面写了一首小诗《托特瑙山》。 “书里/——你接受了谁的名字,/在我面前? ——/这本书/写下那一行字/抱着希望/今天/想要思想家/一句话//扔到心里的话”。
希望的迫切性已经不像规划师一样直接了。 只是,没有来自海德格尔的任何语言,只是策恩自己一直在写,1967年下半年,策伦写了81首诗,创作了收藏者专用版的诗集回敬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只回了一封普通的感谢信,就可以预料到泽兰的失望。 他们之间的缘分,可能引起了策恩越来越强烈的绝望。 有些学者认为兰威的死与海德格尔对历史的冷漠有直接关系。
60年代红色浪潮席卷了欧洲。 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学生运动,兰威很兴奋。 他不仅走上街头,还唱了《国际歌》等革命歌曲。 三个月后的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给“心中的老共产主义者”带来了严重的刺激,并写下了讽刺的作品。
流浪了几千年的犹太人之一,和前辈们一样寻找自己的位置。 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和感情上的。 他们大多和茨威格一样,已经把所在国视为祖国,但大屠杀破坏了其承认感,再次陷入精神流浪。 以色列,这个流着奶和蜜的神的应许之地,再次成为了策兰精神上的故乡和家。 1969年9月29日,策兰访问以色列,说:“我知道耶路撒冷将成为我生命的拐点,休止符。” “耶路撒冷还在”给了他强烈的归属感。 一个半月的访问结束后回到法国,给朋友写信说“我已经不是巴黎人了”,写了许多简短的抒情诗“站着/耶路撒冷站在我们周围……我站在你的心里”。 从那以后,他“不迷恋巴黎这个城市,也不迷恋这个时代的世界”。
既然不能恋爱,就挺身而出吧。
1970年4月19日或20日晚上,保罗·泽兰从米拉波桥跃进到塞纳河,结束了自己不堪重负的生命。 我想这一天应该准确地定在4月20日。 这是希特勒出生的日子。 齐兰用生命写下了最后的隐喻。
他很会游泳。
《保罗·策恩传》、《美》约翰·费尔斯坦纳、李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保罗·策兰诗选》,孟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作者许可发行,载于《随笔》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