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56字,读完约13分钟

查良锭,女,祖籍浙江海宁,中国着名临床营养学家。 1916年5月10日出生于天津,1935年从天津南开女生保送到南开大学化学系。 1938年转到燕京大学化学系,转学到家政系营养专业。 1941年春天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营养部接受训练,但因战争训练而中断。 1950年,他回到协和营养部工作,1974年担任营养部主任,1986年退休。 曾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组组长、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学会顾问。 组织编写《营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实用营养治疗手册》、《现代临床营养学》等专著。 年,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的“杰出贡献奖”。

家庭、国家、选择

董琳(以下简称“董”) :你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家人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良锤(以下简称“查”) :我出身封建家庭,在大家庭里要学习忍让,所以我的性格比较温和。 这是封建家庭的优势,40多人住在一起,你怎么能整天吵架呢? 另外,我父亲忠诚公正,对我也很重要。 所以现在我经常说。 因为我工作勤奋,人真的存在,所以晚年,我的心很踏实,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唐:请谈谈你的学习经历。

查:我出生在封建家庭,是家里第一个上学的女孩子。 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比我大一点,她们没上学,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所以我要努力奋斗,做出好成绩,这样才能上学。 这是十几岁时的奋斗目标。

上中学的是天津南开女子,那时对理科科目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化学、数学。 大学本来想考清华,后来因为没有通过考试,所以没通过。 1935年,我被南开女性直接送到南开大学化学系。 当时,我的学习成绩相当好。

▲查良片(前排右一)南开女中

但是,1937年爆发了“七七事件”,日本军国主义的第一枚炸弹炸毁了我的南开大学。 那时,我在家站在楼梯上可以看到那次爆炸的样子,我怨恨和惊讶,马上生病了,甲状腺功能下降,所以我停学了。

1938年,我搬到燕京大学,读化学系。 但是,我病了,身体不好,思维不敏捷,在实验过程中晕倒了。 燕京大学有几个好东西。 那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配备专家,所以从化学系转到了家政系营养专家。 毕业后,必须去协和营养部培训一年,才能成为正规的营养师[1]。 我来协和了。

▲查良锭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

董:当时燕京大家政系营养专业的学生是去协和接受训练吗? 培训的第一个拷贝是什么?

调查:是的。培训有两个副本。 一个是受管理的拷贝,另一个是理论上提高的拷贝。 首先去厨房,了解从购买食物到食物一个一个发送的全过程是基础的一个方面。 我认为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为了成为营养师和营养部的领导,如果不知道厨房就没有发言权和指挥权。 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我没能完成所有的训练课程,在管理方面接受了两个月的训练。

▲刚工作的查良锭

记忆中的古老协和

唐:你第一次来协和是几年? 你对协和有什么印象?

调查:我第一次到协和是在1941年,对协和印象很深,要求很高。 我记得当时营养部有4名营养师。 他们有各自的分工。 有负责教育的人、负责训练的人、负责管理的人、负责患者饮食的人、分工很细的人。

董:你对老协和的营养科熟悉吗?

查:协和成立于1921年,成立之初就设立了营养部门,但不叫营养科,而是餐饮部——dietary department。 被称为饮食部的理由之一是,不仅要管理住院患者的饮食,还要管理住院医生、主治医生、护士的饮食,让他们吃合理的食物,保证他们的健康。 餐饮部成立后最先由美国营养专家指导,然后他们撤退了。 撤退后由中国人指导,第一位中国籍主任是俞锡璇[2],第二位是周璿[3]。 协和复院后,饮食部改称为营养部,现在改称为营养科[4]。

▲老协和时期的饮食部

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关停[5],你去了哪里?

查:战争爆发后,协和的营养部也停了,所以去了其他医院做营养师的工作。 我去过道济医院(现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央医院(现北大人民医院)、还有北医附属医院(现北大医院)。 济医院和北医附属医院当时没有营养科,是我去了以后创建的。 中央医院当时有营养科,由协和训练的营养师创立。

唐:当时中央医院还有其他协和人吗?

调查:有。 当时中央医院的优势是协和人完全撤退到了那里,包括林巧稚主任、周华康主任。 当时的钟惠澜好像是院长[6],但不记得了。 反正钟惠澜在那里很有名。 我记得那个时候林巧稚下班后,坐电车回到外交部的街上,学生全部跟着,把她送到了车里。 那情景让我怀念那位老师和学生的友谊。

唐: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搜查:我很高兴能从事这项工作。 我喜欢我的工作呢。 心情就变成这样了。 这是我的专长,我会发挥我的特长。 我想我还是印象深刻的。 我离开北医附属医院的时候,炊事员送了我一套小茶具。 我和人工作了一年,送了我一套小茶具,非常感动。

董:协和出院后,是怎么回到协和的?

查:是周璿主任让我回去的。 当时我和院长见面了,是李克鸿院长。

▲查良锭在协和营养科的办公室

平凡不平凡的工作

董:出院后重建营养科,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以前老协和的一样吗? 那些好东西以前传下来保存了吗?

警:一样。 我们那时有“下病房”的习性。 “下病房”是什么意思呢? 患者开始吃饭时,去你负责的病房看看患者的饮食情况。 你必须清楚他不吃,为什么不吃,是医嘱的问题还是其他什么问题。 所以,如果在医院当营养专家,不去病房接触患者的话,我觉得那是没用的。 因为你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你不知道怎么为对方为他服务吗? 所以,我认为要想成为好的营养专家,必须接触患者。

让我举个例子。 有一次,看到一个病人在那里吃饭有点为难,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这个菜有点硬。 我说那个好,改变饮食指示的话,就会从普通饭变成软饭。 这个会顺利处理的。 因为我们的饮食分类很明确,所以有基本的饮食。 有普通的饭菜、软餐、流食和半流食。 在病房里改变他吃饭的医嘱,他可以吃。

再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胃切除的患者,通常外科患者平时的饮食规律是做完手术后先吃流质食物,后半段吃流质食物,但对于胃切除的患者,这个方法不太适合。 为什么? 他的胃已经切除了大部分,食物进去后,马上进入肠子。 想想他会不会有反应。 我们称之为dumping symptom。 这是倾漏综合征。 遇到这种情况的患者,马上告诉医生。 换半流质食物,让他吃得浓一点,推迟把食物送到肠子的时间。

这就是我们进入病房的结果啊。 不到病人面前,我怎么知道? 所以成为营养者,你不碰你的服务对象,那是什么营养者? 而且,你也必须知道厨房的情况。 即使由管理者进行管理,也必须了解情况,知道问题在哪里,厨房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还是怎么样。 所以我们除了进病房之外还需要进厨房,了解厨房。 这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我想对现在也有参考价值。

唐:还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吗?

调查:那个时候,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有外宾,有一个为外宾做饭的西餐窝。 有一次去病房,一个外国病人坐在床上有点胆怯,我去问他怎么了,他没有回答。 你说你想喝点什么? 他会有一点反应。 我说给你做生榨番茄汁吧,他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我给他带了番茄汁。 拿去的时候,我们还有讲究。 在托盘上放白布,放餐巾纸,放玻璃杯。 玻璃杯里有红色的番茄汁。 真引人注目啊。 那时,我们会把西餐调色板怎么摆,摆什么,都有要求,工作非常细致。 另一位巴基斯坦外宾因糖尿病住院,所以我们按照回民的风俗给他做西餐,而且按照糖尿病的饮食要求做,他吃了之后特别满意。 出院后,他专门派厨师到我们这里学习。

所以,这项工作很平凡,但平凡中也有一点影响。 所以我为从事临床营养专业而感到自豪。

董:你和周璿主任还做了那些工作吗?

查:周主任也毕业于燕京大学。 她是学习精英,获得了金钥匙奖。 那是最高的荣誉。 她非常细心,在恢复营养部的建设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到。

那个时候,我们对厨房的工作也非常重视。 厨房厨师招聘都要考试,首先要看他的烹饪技术。 他们也是主力,所以你做的东西很讨厌人,对吧? 那时我们每次都吃饭。 然后,有计划地进行价格计算。 今天的菜的数量、蔬菜的数量、肉的菜的数量,都需要管理者分开来称重。 我们赚不到病人的钱。 所以我们管理得很仔细。 我认为这就是协和的标准。

▲前排为周璿主任,后排左起:李清、杜寿玢、查良锭、林宝善、金兰、王诗恒、李邦琦

唐:你在营养食谱上做了那些创新吗?

搜查:我还差不多,我必须按照医院的伙食大致来工作呢。 但是,我们在解决患者的饮食时要个人化解决,根据每个人的优势、饮食习惯、饮食背景进行安排,个人化解决,整体上做不到这一点。 必须让患者可以吃。 那时,你的任务完成了。 否则,纸上谈兵。

董: 1984年,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分会。

搜查:是的。 这是我和杜寿玢共同完成的。 营养专业在解放初期被认为是为资产阶级而设的学科,因为谈论吃,所以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华西大学这样的家政系被取消,这方面的人才得不到培养。 当时,全国专业的营养师也不足10人,我们被称为“熊猫队”。 到了70年代改革开放后,发现没有营养专业的接班人啊。 这是个大问题。 于是,我利用杜寿玢和中国营养学会的这个平台举办了营养培训班,培训了全国的营养专家,培训班的参加人数有时达到了100人,大部分有两三次。

我们还建议利用学会的平台到卫生部、教育部活动,在国内几所大学开设营养系,例如中山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青岛医科大学,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1980年代查良锭在营养研讨会上

唐:我读了你家人写的复印件,说只有周末回家。

搜查:是的。 这是我的强项。 这是怎么回事? 我家首先在清华,然后搬到北大,医院离家远,这是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那个时候沈先生[7]和我达成了协议,这个房子完全由我婆婆管理。 因为她是个非常勤劳勇敢智慧的老奶奶,所以我整天以协和为家,每周披星戴月出门,黑灯瞎了眼就回家了。 我一周只有一个休息日,就是星期天。 之所以这样重复了将近40年,是因为我们家头上有个好婆婆,她完全承担了家务。

▲沈同和母亲叶寿琴

这40年来我的户口一直很协和,所以辞职了。 我应该离开协和。 我去了派出所换了户口。 结果派出所的人问我,你在办理结婚登记吗? (大笑)这是多么可笑啊! 因为我的户口一直很协和。 协和是我的家。 我家反而成了客厅。 (笑)

唐:你有什么爱好吗?

这是我的缺点。 我不会唱歌,不会跳,不会玩,所以到了晚年,就要自己找路,玩数独,背诗。 身体适应能力也不好,多次被公交车甩,导致软组织挫伤,轻度骨折。 这是缺点。 读书的时候只有取得好的分数,才能去学校。

▲查良锭正在玩数独游戏

董:你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搜查:长寿的秘诀之一是有一个好的基因,我妈妈活到93岁,没有“三高”的问题。 二是需要好的家庭。 我的家庭是爱孩子的家庭。 所以,有个好心情,满足起来很开心呢。 而且我头脑还很清醒,所以我自己加强了头脑锻炼,坐着不发呆就是这个经历。

向年轻人发送信息

董:年轻的协和人有那边的信息吗? 面向百年协和,对医院的快速发展有那些期待?

搜查:不能对年轻人指手画脚。 我没有资格。 我现在常说自己是外星人,跟不上时代,一是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能改变,二是营养科不能改变医术科的性质。 我希望协和营养科跟上潮流,但无论怎么改变,这两者都不会改变。 营养科绝对不能成为大食堂。 必须由专家进行管理。 我希望营养科的人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会改变。

评论:

[1]燕京大学从1932年开始与协和共同建立培养营养师的机制,家政系每年选派1~3名优秀毕业生到协和营养部培训1年,获得营养师职称。

[2]俞锡璇,中国临床营养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从事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专家。 1940年担任协和营养部主任,是营养部第一位中国人主任。

[3]周璿,1936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在协和营养师培训班进修,1937年留在协和任营养师。 1948年协和出院后,周瑶是营养部主任,1978年退休。

[4]年7月,协和营养科和肠外肠内营养科合并成为临床营养科。

[5]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医院,学生停课,门诊停办,病房不再接收新患者。 1942年1月31日,学校、医院、宿舍完全被日寇占领,患者全部出院。

[6]1942年5月,钟惠澜前往北平中央医院担任内科主任,后晋升为医生监狱。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钟惠澜接任院长,将医院更名为中和医院,意味着这家医院由中国协和同事运营。

[7]沈先生是沈同,着名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对话百岁查良锭”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