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8字,读完约7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在意时局的岛友感到,无论职业如何,在舆论场中,民营企业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的现象。 社会保障紧张、税收重担、融资实际困难、产权担忧、外部冲击……各种困难,都远远不够。
在这样的气氛中,同一个公司,冠以名头的“国营”、“民营”两个字,一字不同,在国际上很特殊。 再加上今年来的事实例子是坊间无名人士的“民间退场论”,带来了新的“国民退”是否到来的想法和感情。
事实
在一些行业,“国进民退”看起来有点事实支撑。
例如,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7.2%。 但每个人对饮水、冷暖的感受不同:国有控股公司增长31.5%,民营公司增长10%。
另外,同期,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工业公司数量,从年末的38.5万家降至年初的37.2万家。 换言之,短短几个月内,就有1.3万家有规律的工业公司合并或结业了。
此外,今年以来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一个事实是,国有资本收购的民营上市公司达到了24家。
这三个事实不是同一论据,它们反映了不同问题的方向。 我们先说后两个。
示例
虽说之前备受瞩目的国资收购了民营上市企业,但毕竟这是支持近期“国进民退”论的较为有力的说明。
事实上,整理一下就会发现,今年以来,a股大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合同的例子有160件。 从数量上说,国资收购民营的比例占15%。 根据市场价值论,这24起收购相关的市值为300亿元人民币,占转让股权公司总市值的18.7%,不到a股市值的0.1%。 从这两个比例来看,都不到20%,不高。
同样,考察这24家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其中8家股价跌幅累计超过50%,其他16家下跌幅度超过30% (近2日暴跌前)。 另外,股权质押面临着强制清仓、拖欠银行贷款、资金不抵债等情况。
换言之,资本市场上的这次收购,与其证明“国进民退”,不如不称为“资本出清”。 此时,它将接管这24家企业的国资,在股价低迷的情况下收购,并不缺乏储备上市资源的动力。 即使打算积极为将来的业务快速发展,也要让地方政府含蓄,不要让地方上市民企破产清算。
在公司的合并重组中,列举了1.3万家规模以上的公司消失的现实。 但是,如果关注同期国有公司数量的变化,与去年相比,国企数量减少了6000家。 考虑到国企的基数远远低于民营企业的数量(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数量约为1:9 ),这个数字不小。 也就是说,在公司数量变化的层面上讨论“国进民退”,至少没有绝对的说服力。 同样值得观察的是,即使讨论税负,根据中国公司协会的数据,中国民营公司的纳税率还不到国有公司的40%。
对此,前面列举的第一个事实,有一个争论的意义,即为什么在当今整个经济的环境下,国营民营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等变得明朗,而一点点的领域却如云泥?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容易提出真正的问题。
细节部分
细心的岛友可能还记得,日前侠客岛解读全国税收“超速”增长时指出,全国税收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增值税增长较大。 其理由是,上述领域的贡献较大,即由于原材料、大宗商品领域的变暖导致增值税的增加,上游领域的利润增加。 上游好过,下游不好过,是真实的现状。 正好,上游领域多为国营控制,下游领域多为竞争领域,民营企业多。
不仅领域不同,长期以来市场环境的不治之症也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活力。 例如,年的新公司贷款中,国企只占78%,民营企业只占17%? ; 从平均融资规模来看,国企从年的7亿1500万元上升到年的22亿54%? 亿元,民营企业从5.99亿元降至4.6亿元。 国企面临的融资环境,在这里可见一斑。
其实,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在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史上已经多次起伏不定,特别是在经济波动、快速发展、提升档位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毕竟,与国企背后的支持相比,民企越来越多地存在于市场第一线,越来越多的没有保障——“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冷天寒也是先感受到的。
情况确实在变化。 “最大的外部因素”贸易战来袭,迅速发展转型升级,艰难“三期叠加”,呼吁差异化,技术升级更快,给市场各主体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同样,收入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房价高企、民生投入不足等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产权、法治环境等大条件需要健全,大家都很担心,有感情,很自然。
换言之,与其担心是否“国进民退”、将争论聚焦于此或扩大到更意识形态的层面,不如关注如何明确国企民营企业各自的责任,如何切实处理民营企业的困境 毕竟,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巨大作用已经是常识,不言而喻。
定位
涨潮落潮,有其自身的规律。 从市场规律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民营企业的压力感更为直观。 因为从定位上说,国企有很多基础性、方向性、战术性领域,民营企业是越来越出口、耗资巨大的竞争行业,这个压力更大。 上下游区域生存状态的不同,其理由就在这里。
前天,召开了全国国有公司改革座谈会。 会议上,刘鹤生动地表示:“一击纲领不如行动”、“与其伤害其十指,不如斩断其指”。 更值得观察的是,国有资产的监管,必须多次以生产力为优先。
中国公司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长期以来,由于其他标准优先,国企改革一直未能缓慢推进。 要明确国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关系,要真正做好国企改革的内部分类问题,它们是功能性领域(石油、电信等),它们是公益性领域(城市的水、电、气、道等),它们是竞争性(费用、房地产等)
其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国企改革,最终要治理资本,不是治理资产,而是国企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也就是说,对于一点战术和安全行业,国有企业的入局、控股、垄断无可指责,但当看到下游完全竞争领域“钱快”时,触角延伸到这些领域,以一些固有特征挤压民营企业的份额,也会带来不公平竞争的隐患。 因此,李锦认为,边界划分不仅确定国企“分内”“过分”的职责,促进国企结构调整、效率优化,还为民营企业划定相对安全确定的空区间,有利于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正如侠客岛之前指出的,9月习大大在东北考察期间“时刻关心和支持民营经济”的锤子声,以及李克强在浙江时为国有、民营各类公司“营造同事快速发展环境”、“倾听市场主体呼声,为公司解忧” 对民营企业的冤情事件的平反也表明了保护产权、保护民营经济的决心。
真正让民营企业明白,要缓解市场,就必须明确这条漫长的道路如何前进:这需要很大的智慧,需要在国营和民营经济之间保持合理的均衡。 事实上,宪法、民商法、物权法中有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其次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合力用行动说明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