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9字,读完约3分钟

张衡对地震的认识与当时的文化水平一致,试图运用现代地震学的知识形成“地动仪”,是“横断式”的附属会。

最近,“张衡地动仪被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的消息成为话题。 对此,人教社答复称,地动仪的相关内容确实已从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撤下,但只不过改编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的上册。

但是,科学史界主流观点认为,以往对张衡“地动仪”的推广并不科学,因此在没有定论之前从教材中删除地动仪,也是符合事实的科学态度。

地动仪被现代地震学创始人米尔恩、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是人类在地震学行业的第一台仪器,因此受到广泛重视,在常规推广中,被认为“比欧洲人发明同类仪器早700多年”。 因此,自1875年日本学者服部一三尝试恢复地动仪以来,各国学者已经提出了10种模型,并不能满足科学史界。

其实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存在和可能的实务方法,史书上有数百字的记载。 但是,关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张衡传》中有“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机关发机”,文案的模糊性无法让后世掌握其原理。

以前中小学教科书、邮票、中国地震学会标志采用的“地动仪”图像是科学史家王振铎在20世纪50年代要求设计制作的,他采用的“立柱”模型已经得到证实。

除此之外,目前流行的另一版本地动仪复原模型是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冯锐提出的悬垂摆原理模型。 在实验室接受了人工地震的检查,但在实际的地震中没有实际使用。 冯锐本人也在论文中承认,他的设计模式的基础是现代地震学的原理。

科学家江晓原教授指出,没有实物遗留,文献记载和语言记载都不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恢复地动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无论复原模型遵循什么样的原理,在196字(《后汉书·张衡传》关于地动仪的文案)中都找不到根据。 这些复原模型都没有在实际地震中起到过监测作用,是否有用还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即使有用,也不能说明这是张衡当时的结构和原理。 ”。

而且,张衡关于地震的认识,明显脱离了当时的思想背景,至少达不到现代地震学的水平。

我们过去重视地动仪是为了强调我国古代也有突出的科学技术贡献。 事实上,张衡本人的科学贡献并不是地动仪,而是记载了浑天说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创造了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古代学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代代相传的重要人物,但他也不得不受到时代的限制。 我们不能把他当作现代科学家,把现代科学的知识强加给他。

从王振铎设计地动仪模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0多年,现在科学史界对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年出版的《中国三十大发明》中,没有纳入地动仪。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清晰,对古代文明的理解越客观,这种文化自信也就越有力量。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教材撤下地动仪:"求真"才是对张衡最大尊重”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