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44字,读完约14分钟
演讲开始前,甘相伟特意要求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播放录像说:“给学生们看,仔细看看再说。”
在这个网上可以搜索到的视频中,一位小学校长对着镜头介绍说:“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甘相伟老师是年中国十大教育影响人物……”。
“甘相伟老师”穿着衬衫,瘦弱害羞,有时有点固执。 但是,一上台,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没有演讲稿就能滔滔不绝地说几个小时。 幻灯片展示了他自创的个人在迅速发展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青年的典范,一步步上升,金字塔塔顶是圣贤”。 自信为青年模范,手握7年前出版的《站在北大》而提高了嗓门。
这是甘相伟回到武汉创业后,首次在培训机构演讲,题为“企业品牌时代的个人发展很快”。 观众席上坐着几十个小学生,在此之前从没听说过“甘相伟”这个名字。 这个时候,甘相伟成名已经过去7年了。
今年6月,甘相伟结束了北漂生活,回到家乡创业。 他名片上印的身份是“青少年成长教育专家”。
在国内一些具有或主张传奇感人经历的演讲者中间,现在“甘相伟老师”越来越多。
甘相伟在训练机构演讲。 回答者提供
“成功”
甘相伟觉得自己成功了,特别是在打造个人企业品牌方面,胜过许多教育专家。 他口中的教育使命是树立青年的榜样,培养未来的明星。 但他也一再强调他不是销售成功学。
虽然听起来漏洞百出,但他表情无比真诚,“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不考虑的我都做了。 没有几个身体想放弃去北大当保安。 并不是北大保安读书。 请不要说要出书。 ”。
年,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北大保安甘相伟写书,呼唤北大校长周其凤撰序。 有一次,他的名字经常被媒体看到,成为很多人感动的榜样。 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他成为了创业者,跳进了演讲教育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功学悄然在国内兴起,一群身份众多、难以辨认的演讲者走到了舞台前。 他们瞄准了公司的房子、创业者,甚至青少年,非常有感染力的演讲生意蓬勃发展。
在还没见到甘相伟之前,他向记者发送了他构建的教育理论。 他在这个理论上取了大名“甘相伟新时期的人生迅速发展教育思想”。 据36岁的甘相伟说,这是比出版《矗立在北大》更重要的成果。
甘相伟喜欢看名人传记,但困惑于为什么也存在于历史中,有人被写成名人传记,自己的祖先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让他很痛苦,也让他发现了一些事。 “如果不出名的话,无数普通人就像祖祖辈辈一样,只能从历史中被删除。 ”
在湖北广水山长大,甘相伟小时候没见过街上的样子,想读书出去。 在中学念书,寒假顶着大雪从城里回到村子里,走了十几里山路,满头大汗,雪掉在头发上就融化了。 只要走一步,他无论如何都会把麻袋里重20、30斤的书搬回家。
“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按部就班地稳定工作,只有一部分人有干劲。”甘相伟说,自己想成为“少数人”。
小学六年级学生甘相伟通过选拔,代表城市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全村沸腾了,村民们称赞他出人头地。 这是甘相伟第一次去县城,也是他第一次尝到“有名”的味道。
高中时,甘相伟读了北大学生写的随笔。 “我把种子埋在心里。 我现在必须去北大! 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说到北大,他至今无法掩饰兴奋的表情。
与事志不同。 成绩下降的他,因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退学,和表哥一起在上海打工。 他有空的时候为了读书把高中教材都带着,总有一天会回校园的。
他扛着工地上的钢筋和水泥,擦着高楼的玻璃,每天早出晚归,到了出租屋就翻着头睡,没时间看书。 瘦弱的他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力气活,擦玻璃的时候差点死,幸好安全绳索掉在二楼的时候救了他。 惊讶之余,甘相伟决定“读书,考上大学”。
“北大梦”一时难以圆熟。 甘相伟进入武汉职业学院学习法律。 他放弃了作为小城镇师范学校和可预见教师的未来。 “我一辈子不在农村,不出去的话,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 ”
毕业后,他南下去广州,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积累经验。 他在公司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月薪300元,但他没有放弃北大梦。 2007年,他和亲戚来到北京,首先在打工的子弟学校教书。 一次偶然,他遇到了在北大当保安的湖北老乡,得到了老乡的推荐,面试成功成为了北大保安。 在昌平的基地接受训练半年多后,被分配到北大西门站。 我记得他在面试时对保安队长说过。 “能让我的业余时间在北大学习就足够了”。 住在北大44楼的宿舍,吃着食堂的饭菜,仿佛和北大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北大,很幸福”。
在一次演讲中,甘相伟喜欢再次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的经历挑战了很多人固有的思维,他认为可以引导无数和他一样的普通人,找到个人的优点,走一点弯路。
“如何打造个人企业品牌? ”他分解说:“和别人不同,必须有经验,必须出书。” 在他看来,“名人有传记”。
甘相伟在北大未名湖。 回答者提供
羽口
甘相伟认为自己是在风口抓住机会出名的明星。 几个月前,他回到母校长江职业学院,给学生骨干做了讲座。
“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拉了两个风口。 一是正好那几年媒体经常报道北大保安,二是找到了北大校长给我的书,排好了顺序。 ”。
甘相伟不是最先出名的北大保安。 1998年,保安张俊成通过北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考试,学习法律,被誉为“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 从1994年北大保安大队成立,到甘相伟成名那年,北大的保安队伍有300多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刚进燕园,甘相伟就承认有自卑感。 他觉得校园就像社会的缩影,对自己和后勤人员在最下面,总是想进入校园的外校人说:“你只是个小保安,为什么要阻止我? ”被抱怨。
换上保安衣服,背着书包,甘相伟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旁听。 现在谁也不知道他是西门警长。
他加入了北大的社团,交了很多学生朋友。他听了朋友想旁听的课程,拿起笔记本默默地记了下来。 在人来人往有时堵得走不动的三角地上,看到张贴出来的讲座新闻,他热血沸腾。 他抓住机会在讲座上举手,他对记者说:“我不像从外面来的人,总是喜欢问莫名其妙、受欢迎的问题。”
甘相伟几乎认识所有北大有名的教授,每次都上前打招呼。 见到教育学院的鲍威老师时,他主动询问研究生的课程安排。 “我每次半小时前来教室,总是比别人早。 鲍威老师特意告诉副教授,多印一份资料。 ”。 想起北大的往事,他自豪地看了看。
根据他的理论,人要走向成功,必须采取战略。 “要掌握自我定位,需要使用swot定位法。 swot你听说过吧? ’他用手指在桌子上描摹。 每次提到理论和学术名词,他都要抬头向记者反复确认。 “除此之外,还有聚焦法则和杠杆原理”。
实际上,准确地说,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提出的swot分解法,经常用于公司的战术制定,也用于市场定位。
2008年,甘相伟进入北大平民学校读书。 之后,他通过了继续教育学院的考试,成绩比分数线高60多分,正式学习了中文文学专业。
读书的时候,他复印了北大的经历,几年后,在复印店里把电子原稿印成了书。 看了封面的《甘相伟着》,他不停地大叫“不可思议”。 他把书稿交给在北大认识的教授和学生朋友,让他们帮助写评论。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加入了成长的经验,渴望出版。 出版社洗了冷水澡说:“只有付两万元才能出版。 何况你不是专家名人。 为什么要交给你? ”。 当时的甘相伟,月薪不过2000多元,他出不起这笔钱。
那几年,当时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常常成为信息人物。 在甘伟眼里,“周校长在做什么,说什么都像火一样”。 他给记者举了几个星期校长备受瞩目的几次热点,写《化学之歌》也很火。 如果周校长给我写序的话,我觉得出版没问题”。 他决定给校长写信。
周其凤看完手稿后,同意写顺序。 甘相伟难忘。 他拿到印刷在a4纸上的千字序言时,可以读很多遍,几乎可以完善背诵。 “周校长在序言中说,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学生的。 ”。
媒体听到了谣言,拒绝他的出版社也找来了。 半年后,《起立北大》出版了。 甘相伟发现他在全国都很有名。 他给朋友打电话说他经常在网上看他在北大穿保安制服的照片。
甘相伟穿着印有北大校徽的t恤出现在电视屏幕、论坛和演讲台上,拿着书,一次次讲述自己的逆袭经历。
出名就像一把双刃剑,站在高处,难免会跌落。 但即使在今天,他仍然认为出名是有好处的。 “这为我的理论探索奠定了包括创业在内的基础。 ”。
离开
最红的时候,甘相伟离开了北大。 去年,他辞去了保安队的工作。 “媒体不断打电话。 ’他很害羞,总是请假接受采访。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接受十几个人的采访被邀请。 也有从老人到学生,想谈谈人生感想的普通人打来的电话。
特别麻烦的是上了电视,“电视节目必须录制很多镜头”,制作者要求他在未名湖畔北大西门,在教室里重复拍摄。 也有人以他为模特拍了微电影,被朋友说了很久,甘相伟知道了。
他开始委婉地寻找访问记者。 “过去的事说了多少遍,说多了也没意思”
辞职后,甘相伟改变了一些事业,但还没有离开海淀区。 他还能和几个朋友合作“创造性地写作”。 “我写了小说。 这是北大保安最后一次为大学教授奋斗的故事。 ”。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租在北大附近,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勉强放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最多的是书,房间里堆着5000多本书,围着墙围着三楼。
刚进北大,甘相伟每月用三分之一的工资买书。 在北大附近的周末书市和中关村图书大厦,经常可以看到他掏出书的身影。 他不会考虑书的价格,即使在书上看到有趣的词,也会毫不犹豫地买。 例如,在科学史上的着作中看到关于创造性的说法,“你知道吗? 许多科学家的例子表明,35岁之前最有创造力。 ”。 他特别认真。 但是,甘相伟当时30岁,焦虑感不时冒出头来,他说:“30岁站着,我只是出了本书……
甘相伟告诉记者,如果自己是学理工科的,一定要找业内最牛的老师,进实验室做科研。 “但我是文科头脑,最高级的是构建理论,创造思想! ”。
他决心在35岁之前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
他继续在北大讲课,不限于人文课。 然后,培训机构找来,请他演讲。
甘相伟一生中第一次演讲,在北大。 在平民学校的授课仪式上,甘相伟作为优秀学生被邀请上台,虽说是演讲,但也只是内部的小分享。 但是他两天前做了准备,上台的时候捏了笔记,紧张得满头大汗。 “在台下鼓掌时,我瞥了一眼备忘录的大纲,不紧张。 ”。
此前的甘相伟,来往于教室和报告厅,仰望着许多来北大演讲的名人、教授。 这次,他亲自站在台上,观众是北大工会主席、北大学生和志愿者。 掌声不断,那是他前所未有的心情。 “别人可以说,但我为什么不能? ’演讲次数很多,他日益平静。
那时他的演讲对象多为青少年,偶尔有大学生。 一到暑假,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们都去北京玩,他受游学机构邀请,给来北大参观的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
一次演讲的报酬是300元,平均每月他会讲四五次。 他不仅在北京说话,还跑全国各地。 他在别人眼里树立了感动的榜样。
但是,回到蜗牛的小屋,甘相伟还将自己沉入5000本书的山里,还在犹豫中,跑到未名湖的石莼去思考。
在他北漂的十几年里,北大一直在变。 站在一起的保安兄弟早就分开了,校园大楼被拆了又建了。 他最舍不得三角地消失,想找讲座新闻的话,只能去未名bbs。
曾经冲出去的甘相伟想回家。
“榜样”
与“走在哪里都走在路上,住在哪里都活在心中”的北漂时的豪情万丈不同,甘相伟顿慢慢地抛下了一句话,“时间会改变人”。
今年5月,他回到武汉,和十几年没见的大学室友苏小勇约好了一起吃饭。 苏小勇第一次听到甘相伟讲了这几年的经历,不可思议地叫了起来。 “你既然能演讲,明明有这么感人的经历,为什么不创业做演讲呢? ”
回北京想了一个月,甘相伟决定回武汉创业。
“我的教育理论可以说是运用了多而复杂的系统。 ’在他看来,那种自豪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本意。
“你知道多而复杂的系统吗? ’他再次向记者确认。 这个涉及国际学术前沿的名词,在北大旁听时首次接触,实际上与并行管理、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有关。 但是他的理解是,“它本质上贯穿学科,联系着各行各业的知识。 只有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
甘相伟的理论基础是三个词。 “每个人的人生经验都是独特的。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不同于其他人。 人人都能创造自己未来的人生”他一言不发,认真地向记者复述。
云南鲁甸地震后,北大的云南籍社区组织去慰问。 甘相伟自愿申请捐赠100本书,并向当地儿童发表了演讲。 他穿着印有“北京大学”的红色t恤,举起他的书,对在帐篷里上课的孩子说:“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
网上可能有疑问,但他的理论不过是心灵鸡汤。 一开始甘相伟看了评论,说:“时间过去了我也不看。 说起来也是那一套。”
在甘相伟和合伙人看来,组建演讲团队并不难。 近年来,不同群体的“大师”在各地开花。 他们访问南北演讲,花费上万元的训练费用,也阻止不了前后蜂拥的参与者。 例如,多次被主流媒体怀疑为骗子的演讲者,出生在东北村落,南下穿越深圳,痴迷于演讲和成功学,在短短几年内就被无数中小企业广告主崇拜为“成功学大师”。
甘相伟觉得自己和这些演讲者不一样。 他想成为教育家,想成为青年的榜样。
我刚回武汉,教育机构找来,想和甘相伟签约一年,做个演讲。 苏小勇说:“我们讲正能量感人的故事,讲金钱,庸俗! ’我拒绝了。
在创业计划中,甘相伟要先做免费公益演讲,打开知名度,然后运营公众号和app。 目标用户是青少年、高职高专学生和面临创业的人。 总之,和过去的甘相伟一样,他们都处于迷茫的阶段,渴望希望的年轻人。
甘相伟在给别人的赠言中反复被媒体提及:“起点低并不意味着终点低,最终将由你的梦想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决定你的成功。”
很明显,甘相伟有梦想,也有努力。 成功是什么?
答案是在他眼中的金字塔顶端,站着圣贤。 “古人说三不朽,立功立德。 ”。 甘相伟说,将来他还想写书。
另一个词也可能是答案。 苏小勇说:“现在阅读类应用程序很多,光会员就有几百万人,光靠会员的收入就很辛苦。”苏小勇佩服地指出,他们最近要克服的难关是找到赞同他们想法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