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07字,读完约10分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着名的说书人片田芳的辞世表明,从明清时代持续到最近的“说书人”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讲谈先生”作为具有极其时代特征的名词,也许会终结自己的历史。
繁盛之家
在中国众多曲艺品种中,说书其实是一个繁盛的大家庭。 所谓“说事”、“推、评者、论也、古事至今言、又评论、所谓说事”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的“平话”。 明代张洙的《陶庵梦忆》中,明末清初的说书人柳敬亭(今江苏泰州人)描绘的是武松打虎的情景。 “它的描写虽然只在纳米头发中,但寻找漂亮的地方,不吵,声音像巨大的时钟。 说到情节,大叫一声,乱哄哄地把房子弄坏了。 武松进店卖酒时,店内没有人,在原地打鸣,店内空缸空甑,所有瓮都发出声响。 闲着色,到细微的地方”。 他也经常在书房里说话。 他在扬州街头张贴了几张小海报。 “柳麻子又来说书了”,听众蜂拥而至,几十天来一直客满。 柳敬亭在其深邃、优秀的演艺圈撒了无数粉,并为自己赢得了“祖师爷”在说书快速发展史上的地位。 20世纪上半叶的说书名家连广如在遗着《江湖丛谈》中说,说书的南北两部族,都流传在柳敬亭。
柳敬亭之后,清朝初期形成了以扬州和苏州评定为代表的南方评定和以北京评定书为代表的北方评定书两大体系。 在《生涯百咏》卷三《说书》条中,“出现了一声尺木,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短长。 我记得前史居然刚结束《三国》和《隋唐》,清代书场的热闹就在这里看到。
扬州的评语。
长江下游一带,1795年的《扬州画舫录》卷11中写道:“评盛江南,如柳敬亭、孔云雉、汉圭湖诸人……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 关于苏州的评语总是与苏州弹语并行迅速发展,统称为“苏州评弹”。 其中的“评话”以演绎历代兴衰战争故事为主,篇幅时间长,俗称“大书”,弹词以儿情长、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篇幅短,俗称“小书”。 清朝后期评论家陈汉章在苏州玄妙观附近的书场上看到《三国》博望坡时,其掌号、击鼓、马蹄声、马嘶声,都很真实,让人身临其境,吴机软语中有雷万钧之力,此时正值江苏巡抚(清代苏州是江苏省,
扬州舫录
然后说:“就北派的讲座来说,他们的门户分为三臣。 三臣系何良臣、郑光臣、安良臣。 今北平市演讲评书的艺人,都是三臣部落传下来的。 三臣系王鸿兴之徒”。 传说王鸿兴是柳敬亭的弟子。 王鸿兴原本以讲大鼓本为业,经过柳敬亭的点拨,技艺大有进步,于是拜柳敬亭为师。 王鸿兴在北京收了三个徒弟,安良臣、何良臣、邓光臣。 王鸿兴去世后,三个弟子立门户传授弟子,直至后世。 清末民初,京中讲谈界已是名家荟萃,书目众多。 那时,北京的天桥是杂技创作和演出很活跃的地方。 这一时期公推的书坛领导人是《评书大王》的双厚坪和《潘记书店》的潘诚立。 另外,擅长《施公案》的大前辈群福庆,嗓子天赋好,字正腔圆,尤以演技书胆黄天霸闻名,显示出深厚的功力,江湖人称“活黄天霸”。 《水浒传》中闻名京城的徐坪玉,由于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业界赢得了“活武松”的美名。
初期演讲的表演场面。
就扩大地域来说,在北方,除了京津一带被称为“评书”之外,在东北也有“评词”的叫法。 到了南方,江浙一带被称为“评话”,湖北、四川等地仍然被称为“评书”。 与“评书”和“评语”有差异的,可能是江南、福建等地流行的各种评语,但从直承元明以来“平话”的表演就一直流传至今。 北方和西南地区流行的各种评论书,主要是因为鼓书的“说唱”蜕变,从书目到表演,包括曲种称谓的形成,受鼓书的影响很深。 据此查明其本质,“说书”和“说书”完全不变。
广播很盛行
在“万般都俗,唯读书高”的中国晚期农耕社会,评论家和他们的作品一样,接近于社会评价的两极。 另一方面,在上层社会,说书人历来被认为“被人看不起”,据说“连家谱都做不出来”。 在知识精英眼中,说书人是“思想卑微、文言晦涩、头脑昏沉、酒店茶宿舍、裸体高下摆、一杯酒、半壶茶、张嘴开河”的所谓“吃空心之江饭”
相比之下,在文盲率超过9成的乡村,说书人以其博学多识,堪比传教业的老师。 女作家莹子( 1921-2003年)年轻的时候在溧阳(现在属于江苏常州)的乡下,经常从《认真有学问的老先生》那里听到《水浒》和《三国》。 几十年后,当我想起民国那年的经历时,她还很兴奋。 “他憔悴的脸,没有环顾双眼,却能感受到那些光芒四射。 我有时把他看成前清秀才,听《三国》,又把他比作活着的诸葛亮”。 像这样,来乡下表演技艺的各种艺人中,“唱歌的人不叫老师,只有说书的人叫老师”,因此有“讲谈先生”的称呼。
最初,地位低下的“讲谈先生”们以“置之不理”的形式败露,逐渐进入茶馆本馆演出。 近代高科技——广播——的诞生真的让现代评书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7年11月3日,北平电台实验性地发表了第一部由知名讲解员连广如播出的《东汉演义》,社会反响强烈,一时引用“千家万户听讲座,网街发财”。 1950年6月25日,扬州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文艺节目上设立了“讲谈会”专栏,邀请扬州的评论家参加故事资料,进行了现场表演。 1979年9月,辽宁鞍山电视台播出刘兰芳播出的评论书《岳飞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陆续向全国17个省的63个省、市局播出,形成了“万人空巷听兰芳”的热潮,引发了全国性的“评书热潮”
刘兰芳《岳飞传》。
与刘兰芳并称为“北方批评书四大家”的有袁广成、片田芳、田连元。 袁成凭借《三国演义》、《烈火金钢》、《封神演义》等长篇演讲征服了全国听众。 片田芳播出的《童林传》、《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长篇说事同样对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田连元播出的长篇说书《杨家将》开创了中国电视说书的先河,在全国备受瞩目。 此后,他相继发表的《小八义》、《水浒传》、《施公案》等多部作品在全国近100家电视台播出。
单田芳《白眉大侠》
袁成《三国演义》。
20世纪60年代,城市有线广播农村扬声器的定点广播,特别是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给评论书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 那个时候,很多人在收音机前听着,说着话。 20世纪80年代,多家市级电台评书的播放量达到40%至近50%。 其中,天津电台在原有“说书联播”的基础上,于1982年9月举办“中长书联播”,扬州电台于1984年举办“广播书场”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8年7月举办“长篇说书”节目。 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每天定时打开收音机听“批评书”,就像现在的人们“追剧”一样,其乐趣无法言喻。
急转直下
这样的乐趣可能只持续一代人的时间。 进入21世纪后,讲座已经颓废,南北两条线最终走到了尽头。 苏州的评弹很早就选择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多被采用为“文化名片”(例如年上海世博会的推重片选择了苏州的评弹“茉莉”)。 但是,在这样的表演中,琵琶弹唱的“弹词”有几成被称为“评弹”,苏州的评语(特别是“大书”)的出现频率几乎可以忽略。 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北方批评书,随着各类娱乐节目的兴起和广告的介入,也渐渐削弱了人们的视野。
苏州评弹(其实是“弹词”)。
对此,连丽如(一位有钱的女性)认为,广播和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介入,大大增强了说课的传达力,但说课这种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害”了。 片田芳进一步指出,这与说书的形式和优势有关。 “没有一个身体、一张嘴和其他东西,形式非常单调。 与明星在舞台上唱歌不同,需要灯光、服装、伴舞,看起来那么热闹。 ”。 除此之外,部长篇的评价书通常在100次以上,部分评价书有300次到400次之多。 以片田芳播出的长篇评书《三侠剑》为例,其总回达到400回以上,按1回25分钟计算,共需要10000分钟,也就是约166小时的消耗。 不用说,对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年轻人来说,听到完美的评书之后,可能会成为时间上的奢侈。 年,为了吸引“二次元”时代的年轻观众,王波曾经试图播放“火影忍者”的评书,结果违背本意,观众吐槽,只在漫画版《火影忍者》开头出了不到3分钟的文案,“就这么 ’说。
《火影忍者》的讲座。
如此看来,媒体的评书中似乎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广播的普及成就了评书的辉煌,电视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评书的境遇急转直下。 只是,在新媒体时代,讲座变革的失败真的是必然的吗?
恐怕不是那样。
东邻日本的“nhk (日本放送协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天早上都播放连续放送小说。 最初是播音员朗诵小说,后来发展成广播剧,后来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这个以前流传下来的节目变成了今天的“nhk连续剧”(《晨间剧》)。 每天早上( 8点)播出的“晨间剧”具有单集时间短、播放周期长的优点,但现在每次以15分钟、每周6集的形式持续播放半年(约26周、156集左右),其播放时间和周期看起来与中国的长篇评书很接近 早期的晨间剧有点像真人广播剧,台词很少,首先是解说员推进电视剧。 尽管许多年过去了,晨间剧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自这部广播剧的解说员从以前就传了下来,但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正是现代媒体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说书先生”的作用。 电视剧编剧这个“听下面的分解”的精彩之处在于,每次都打一个结,经常抓住观众,这其实也是说书人耳熟能详的技艺。
在中国引起话题的晨间剧《阿信》。
遗憾的是,中国的讲座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变革——流行时的“电视讲座”,只不过是将表演的舞台从书房转移到屏幕上。 不能把“讲谈先生”和电视剧的“编剧”和“解说员”的作用联系起来。 田连元先生坚信“只要人类还说话,说书艺术就不会衰亡”,但“说书”的下落,恐怕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