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38字,读完约6分钟
编者按:七支刀是众所周知的日本国宝级文化财产。 其最优势不就是它通常只出现在游戏和动画中的奇怪形式吗? 那么,这个看起来奇怪的形状是有实战能力的吗,或者是出于什么目的锻造着这样奇怪的武器呢? 那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七支刀长约74厘米,是铁质的,刀这个名字实际上近似于枪状的利器。 刀身主体左右各有3把利刃交替延伸,刀身正反两面分别有三十四个和二十七个错别金铭文。 铭文和日本第一部国家正史《日本书纪》记载,这是中国南北朝时代,百济国送给日本列岛上的倭国的礼物。
由于年代太久远,锈迹斑斑,所以该刀在近代以前被冠以“六叉矛”的名字收藏在石上神宫。 明治时代,该神宫的大宫司菅政友观察到这个器物的铁锈下面应该藏着铭文,进行了打磨。 在其第一次研磨时没有意识到这是日本书记记载的国宝,被另一位学者星野恒提醒后,二次研磨后终于出现了“七支刀”的文字,器名揭晓。
石上神宫位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市,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古事记》中也有记载,收藏着很多古代兵器。
但是,由于这些铭文生锈和粗糙的研磨方法,很多文案都剥落了,相关研究持续了140多年也没有定论,甚至连年代都无法确认。 目前,没有太大争议的可以确认的铭文如下。
“泰□四年□月十□日丙午正阳。 制作百炼钢七支刀。 □开百兵。 应供侯王□□□□作。 上一代以来。 没有这把刀。 百王世子 奇生圣□。 故为倭王所制。 □□传世。
你可以看到,很遗憾丢失了一点新闻,但是重要的拷贝没有问题。 这把刀是百济侧向倭国的国礼。 很明显,作为“武器”,七把刀实际上很难使用。 两侧叉状突起不能增加太多杀伤力,反而会碍事,重心也太靠前,砍人容易失手。 关于刀割到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但是,这种独特的形式显然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百济为什么要赠送倭国那样纯粹自豪的刀呢?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地图
另外,由于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恩怨和民族感情,这把刀是上供或恩赐,或者是平等邦交之间友好往来的见证,各国学者之间长时间的争论也是这把七支刀极其感兴趣的地方。 在笔者的愚见中,七支刀和之后的奎特勤碑情况相似,表面上是两个交好的证明,但在暗处却泄露了国与国之间的塑料友谊。 ? ?
▲唐代奎特勤碑的正反面分别刻有汉文和突然出现的厥文,两国关系的记述大不相同。
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依靠的是原属于中原王朝的辽东、乐浪等郡顿,与北方高句丽同属泛扶余系的百济强势崛起,很快陷入了相互对抗的游戏局面。 此后百济因内讧国力衰退,逐渐处于守势。 为此,百济积极开展外交寻求支援:一方面遣使臣服南朝接受册封,自身纳入中原王朝朝贡体系,自命为中华正统王朝的地方官员,加强统治,争取大义名分。 另一方面,受到倭国的直接支援,多次将王室贵族作为人质送到倭国。 倭国由于地缘好,常常在百济陷入危机时,借助援助插手王位的更迭,因此在日本方面的史书《日本书纪》中,百济始终被描述为倭国的藩属,七支刀被认为是百济多次供奉的供品。 说起来夸张一点也不为过,根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等的依据,百济受倭国的制约基本上是实锤。
▲高句丽《好太王碑》
但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七支刀铭文和流传于中国的“元嘉刀铭”认为,七支刀实际上是百济模仿中原王朝朝廷,赋予王侯大臣的“供官刀”的产物。 这是非常有趣的。 百济送的这把七支刀,内部可以宣布给倭国“下赐”,但对倭国来说,百济是朝贡的。 这种奇怪的外交活动折射出的诸多杂念,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东亚的朝贡体系。
▲元嘉刀铭、清代冯云鹏《金索》引自宋代《钟鼎钱识》,其铭文为“元嘉三年五月丙午日造此□官刀长四尺二□□服者宜侯王大吉羊”,句式确实与七支刀相似。
那么,位于朝贡体系最外围的倭国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虽然当时日本岛内略有割据势力,但倭国基本实现了大和朝廷的统一并逐渐强大,开始向东亚大陆扩张。 中国史料记载的“任那”、“伽罗”等小国就是其中的证据之一。 为了便于进一步扩张,倭国也积极加入了朝贡体系。 南朝方面由于战术考虑和地域远近给予倭国的封爵一开始低于高句丽和百济。 直到451年,刘宋授予倭王“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基本满足倭国方面的要求。 但是刘宋仍然把百济排除在倭国都督范围之外,证明了刘宋和百济的关系相当稳定。
因此,这把七支刀充分暴露了当时外交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百济想表达的真正含义,一是明确政治地位,铭文《奇生圣□》中争论的第四个字,基于现存的字形是“音”和“晋”两个意思 如果是“奇生圣晋”就非常合理容易理解,也就是说百济方认为南朝是自己的依靠和寄托,自己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保障。 二是展示自己的文明水平。
8世纪以前,倭国必须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技术中转朝鲜半岛,冶金铁产品就是其代表。 百济赠送形制独特、技术精湛、复杂的铁剑,展示了自己更先进、更进步。 第三,和倭国之间有很好的外交希望。 由于倭国的实力和干涉程度,赠与过程可能比较谨慎,所以在日本方面的资料中被记载为朝贡。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都是中原王朝的模仿者,在势力范围内把自己描绘成“小中华”。
▲迦耶遗迹出土的短甲
倭国方面可能很清楚百济这位表面兄弟的真心话,所以最终决定以援助之名蚕食百济。 因此,作为朝贡体系核心的中原王朝也出现了不满。 进入隋代,著名的《日出所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国书,不是倭国自大无知的产物,而是国力进一步增强后,中原王朝建立的对国际秩序的直接反抗。
但是,那时中国也在分裂结束后很快迎来了盛唐,白江村之战很快就让倭国跪下歌唱“征服”。 但这个野心早就种下来了,如果有新的机会,他们会向东亚大陆伸出贪婪的触角。
参考文献:
“神秘的普通七支刀”宫崎市定
《汉、晋与日本的关系研究》张碧波
《公元4-7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熊义民
“先秦至唐初中日古代交往比较研究——以古代倭国为第一研究对象”青木英利
《三燕文化及其与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各国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吴珍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