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5字,读完约3分钟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增加资本运营,推进资产证券化,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根据国有资产改革的历史,国有资产证券化可以成为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起点。其积极作用不仅在于有效盘活现有资产,促进国有资产重组整合,还在于促进国有企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产权来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根据一般经验,国有资产证券化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国有企业治理的有效性:一是国有资产证券化后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可以引入,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奠定基础;第二,国有资产证券化后,可以引入新的投资者和外部监管,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经营者改善企业绩效的压力;第三,国有资产证券化后,国有资产管理者对管理者的选择和监督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运作;第四,国有资产证券化后,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可以尽可能对称;第五,国有资产证券化后,可以增强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的自主权。
事实证明了上述逻辑。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自2003年以来,在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市场绩效突然表现出快速改善和持续扩张。虽然这一重大趋势变化不难追溯到多种因素,如产业政策保护、金融资源配置和地方政府支持,这些因素对国有企业都有显著的好处,但问题是,外生保护和补贴并不是国有企业近年来才获得的政策红利;因此,无论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至少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有效性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国有资产证券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从关心此事的人身上不难发现,自2003年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除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恢复扩张势头之外,另一个几乎与之同步的重大变化是以国有银行为标志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进程骤然加快;而在这一时期,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大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扭转了其以往名不副实的上市公司地位。因此,可以认为,国有资产证券化能够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治理的有效性,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有企业的绩效。
当然,国有资产证券化可以成为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证券化可以彻底扫除国有企业的治理困境。事实也表明,国有资产证券化后,要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治理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因此,要求校长不仅要借鉴国际经验,还要在约束前提下实施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如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竞争的市场环境。总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认知基础是实事求是,立足实践创新。(特约评论员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