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2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人口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慢性病的影响日益增大,已成为严重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头号公共卫生问题。专家指出,缺乏宏观关注是慢性病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日,由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健康风险预警与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发布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
据有关调查,从患病人数来看,1998年中国城乡居民患各种慢性病的比例为12.8%,2008年上升到15.7%。65岁及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达到46.8%。基于此,研究人员估计中国有2.15亿人患有不同类型的慢性病。根据健康风险预警与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负担将会迅速增加。对此,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与政治学院副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家瑛教授表示,慢性病的防治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陈家瑛说,虽然慢性病的发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不可改变的因素、行为风险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然而,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常见有害因素是不合理的饮食、缺乏体育活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酒和吸烟。他指出慢性病的发生有规律可循。慢性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常见的危险因素下而导致的机体功能的限制。
同时,在有效措施和政策的干预下,慢性病是可以控制的。陈家瑛说,慢性病的防治可以针对慢性病发生、发展或恶化的不同阶段,可以分别通过病因学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来进行。据了解,发达国家多年的防治经验表明,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基础的行为干预、患者治疗管理和患者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慢性病的有效控制。
陈家瑛说,慢性病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凸显:缺乏宏观层面的重视是主要原因。他说,政府有责任高度重视和加强慢性病的防治。
研究结果表明,将预测和治疗纳入正常有效的干预措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基本保障是慢性病防治的必要条件。例如,陈家瑛以慢性病中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为例。根据该中心在全国10个省的168个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调查,高血压防治质量仅为49.2%,总体完成工作量仅为43.8%。然而,人民生命财产缺乏基本保障已成为制约高血压防控的主要瓶颈。
据估计,要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特别是社区基层综合防治工作,全国需要部署地县级机构共3958人,需要增加22.2%;地县级机构的工作费用约为9亿元,需要追加投资4.6亿元;设备配置需要12.6亿元,新增9.1亿元。陈家瑛指出,这种投资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健康威胁是值得的,政府也负担得起。(记者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