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10字,读完约10分钟
&emsp。&emsp。麦穗中的谷粒,金色的小麦。目前,我国主要夏粮作物冬小麦已进入集中收获期。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丰收在望。
&emsp。&emsp。面对暖冬、新皇冠肺炎疫情、病虫害等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各地通过非常规农业救助措施,努力降低疫情对夏粮生产的影响,取得了积极明显的成效。一点一滴地把粮食运回仓库的收获是对辛勤工作的回报,也是中国面对挑战、建立新局的信心。
在河南省邓州市小羊营镇安中村,农业机械正在操作一台大型收割机收割小麦(摄于5月26日,无人驾驶飞行器)。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emsp。&emsp。历经磨难:开始镰刀是不容易的。
&emsp。&emsp。在今天的江淮地区,金色的麦田在蓝天下闪闪发光。
&emsp。&emsp。“今年,小麦从种植到收获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没想到会有好收成。亩产量比去年高200公斤。”张海清是安徽省定远县的一个大粮食种植者。多年来,它转让了1200多亩土地,种植了小麦。今年感觉非常难过。
&emsp。&emsp。冬小麦需要七到八个月才能生长和收获。作为每年收获的第一批谷物,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和病虫害的严重程度。
安徽省定远县张桥镇南阳村,一名农民驾驶麦秸打捆机在麦田里工作(摄于5月29日)。新华社(黄博汉)
&emsp。&emsp。张海清的小麦是去年10月播种的,镰刀于今年5月28日开始收割。“由于播种时干旱,种植小麦非常困难,而且流行病是在回到绿色田地时发生的。”
&emsp。&emsp。“县里给了我一张运输农业物资的绿卡。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微信及时提供信息,并发布个性化的“田间管理处方”张海清说,多亏了“适时降雨”政策,小麦得救了。
&emsp。&emsp。自5月下旬以来,天气一直很好,主要小麦生产省份已开始在下午陆续收割镰刀。截至6月4日17时,安徽省和河南省分别收获小麦4646万亩和6900万亩,收获进度分别达到94.2%和80.7%。
&emsp。&emsp。在河南省新蔡县李桥会镇狮子口村,石建中的16亩小麦收成很好。看到儿子忙着联系收割机和粮食经纪人,中龙和父亲很开心。
石建中在河南省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的麦田边看着收割机(摄于5月28日)。新华社记者李佳楠
&emsp。&emsp。当疫情严重时,小麦正值“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这家人,无论老幼,都呆在家里,无法摆脱工作。曾几何时,中龙日夜担忧。“这几亩地不会再有好收成了。今年的这一天出乎意料。”
&emsp。&emsp。幸运的是,村干部及时联系了农资供应商,农药在第三天送到了村口的防疫卡点。
&emsp。&emsp。“在我儿子出去工作之前,‘一喷三防’通常是不存在的。今年时间充裕,农药也不短缺,但我们做得很好。”中龙捧着金色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
石建中(右)在河南省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收割小麦(摄于5月28日)。新华社记者李佳楠
&emsp。&emsp。“今年的疫情给小麦生产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除草、施用拔节肥和防赤霉病不能推迟,否则会影响产量。”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董说:“经过多次考验,要想获得大丰收真的很难。”
&emsp。&emsp。帮助收获:政策到位,科技强援
&emsp。&emsp。春耕之初,疫情影响了农业生产。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一系列非常规政策和措施相继实施,以确保战争的“流行”和“均衡生产”。
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业机械手动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6月2日拍摄,无人驾驶飞行器)。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emsp。&emsp。3月2日,中央应对新皇冠肺炎疫情领导小组发布了《当前春耕生产指导意见》,要求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控措施,不要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以疏通农业供应、农机作业和农民获得耕地的渠道。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起了一项为期100天的活动,以获得夏季丰收。
&emsp。&emsp。一个部署,九个实施。各地都采取了积极行动,并准确实施。他们已经明确了确保化肥、农药、种子和其他农业材料供应的解决方案。
山东省汶上县国仓镇的收割机收割小麦(摄于6月3日)。新华社记者郭旭雷
&emsp。&emsp。"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领导、投入和进度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安徽省农业厅厅长卢仕仁说。
&emsp。&emsp。收割、秸秆回收、旋耕和补种,现代农业机械使小麦收割变得简单。
&emsp。&emsp。在河南省邓州市小羊营镇安中村,大型收割机“带头”,金麦被铡草机“吞掉”,打捆机紧随其后的是麦秸回收,施肥机和旋耕机交替作业。种植者寄予了秋天大丰收的希望。
在河南省邓州市小羊营镇安中村,农业机械操作一台大型收割机收割小麦(拍摄于5月26日)。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emsp。&emsp。河南首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保证现场农机服务。该公司总经理沈兴新说,多台机器可以在8小时内完成大约400亩麦田的收割和播种。“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稳定和稳定的产量,并提高效益。”
&emsp。&emsp。植物保护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专家在线咨询等新的“云”农业模式为传统农业安装了高科技“千里眼”和“千里眼”。
在河北省泊头市赢驷镇黄屯村的麦田里,合作工人使用植物保护无人机和喷雾器进行操作(摄于3月12日)。新华社记者鱼目摄
&emsp。&emsp。在收获了2200多亩小麦后,安徽省怀远县的一个大谷物种植者仍在忙于旋耕和水稻直播的整地工作。
&emsp。&emsp。“我每天都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地里的庄稼,发现病虫害,这样我就能及时管理田地。”商岳说,网上咨询解决了疫情期间的许多问题。“小麦在绿色时期长得很好,但是地里有杂草。专家们通过手机视频给出了一个除草计划。
&emsp。&emsp。“云”农业的早期采用者不断涌现。
主要粮食种植者郭伯伯在山东省汶上县郭仓镇收割小麦(摄于6月3日)。新华社记者郭旭雷
&emsp。&emsp。在山东省夏津县新生店镇东风村,种植粮食多年的李其河正在学习用手机控制全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使他能够“用一点手机灌溉土地、施肥”,节水节肥。"有了这套智能农业设施,几部手机就可以给地面浇水了."李启河说道。
&emsp。&emsp。“好粮食”不怕卖,质量带来效益。一些主要生产地区积极实施农业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高质量转变。
&emsp。&emsp。去年,河南省单城县的主要粮食种植者黄俊飞与该企业签署了一份订单。小麦收获后,它被直接从地里运到加工厂。“现在是订单农业。我们种植企业想要的任何小麦。我们每公斤小麦多卖20美分,所以我们不担心市场。”黄俊飞说道。
河南省丹城市曹氏镇丹楼村的村民在羊场(摄于5月26日)。新华社记者李佳楠
&emsp。&emsp。"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安徽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局局长张赟说。2019年,安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53.4%,比上年增长14.4个百分点。
&emsp。&emsp。粮食安全:稳定购买和良好生产
&emsp。&emsp。在中央政府提出的“六个保证”中,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是重要任务之一。
&emsp。&emsp。国家粮食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说,今年夏粮生产总体形势是好的,预计会有好的收成。预计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购买量将稳步上升。
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业机械手动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6月2日拍摄,无人驾驶飞行器)。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emsp。&emsp。为实现“人收粮”和“仓收粮”目标,各地粮食部门提前做好计划,部署夏粮收购监管工作,确保夏粮收购有序进行。
&emsp。&emsp。“一些地方存储容量不足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小麦收获之前,该省各地都在忙于合并存储容量,并跨地区转移存储容量,以确保有足够的存储容量来进行可能的市场支持收购。”河北省粮食局局长杨说。
&emsp。&emsp。山东省汶上县及时建立了银企对接平台,以“有钱收粮”通过“卢丹惠农贷款”、“黄金种子收获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全县118家粮食经营者提前筹集了夏季粮食收购资金。
&emsp。&emsp。一手抓收购,一手抓生产。为了保证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各地都加快实施“藏粮于田、储粮于技”的战略。
河南省黄泛区第九农场,一名农民正在收割小麦(摄于6月2日)。新华社记者李佳楠
&emsp。&emsp。安徽省最近要求把重点放在粮食生产目标上,实施粮食补贴政策,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引导农民尽可能扩大一季稻、夏玉米、夏大豆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豆类等杂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完成。
&emsp。&emsp。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王庄村建立了一所科技学院。研究生多年来一直驻扎在该村,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实施“水肥倒灌、整地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使主要粮食生产国王志成更有信心。“节约用水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化肥可以节省劳动力,而且产量不会受到影响。”王志成说。
在河南省邓州市姚店镇黄英村,农业技术专家正在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摄于5月19日)。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emsp。&emsp。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农业和农村事务局副局长王表示,以信托转让形式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速度正在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正在逐步普及。龙头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者正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是破解“谁来种地”的一个可行途径。
&emsp。&emsp。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谢颖村附近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农业技术专家正在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摄于5月20日)。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emsp。&emsp。在安徽省35个产粮大县,政府对50亩以上的中产粮经营者补贴80%的保险费,开展水稻、小麦和玉米灾害保险试点。
&emsp。&emsp。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增长,尽管基数高,但仍能保持稳定和高产。“中国粮仓”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高分”也给全球粮食安全注入了信心。
&emsp。&emsp。在河南省邓州市小羊营镇安中村,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状态下播种(照片摄于5月26日,无人驾驶飞行器)。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emsp。&emsp。董·说:“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不仅是我们人民的责任,也有助于全球粮食安全。”(记者戴群、陈尚英、姜刚、宋晓东、范、白明山、、马树瑞、王海岳)
责任: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