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4字,读完约8分钟
龙装《红楼梦》
唐代龙鳞装《刊谬补缺切韵》,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胡蝶之装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朝阳分会场展示的八函、总高1.23米的“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照片文字典藏版红楼梦”尤为引人注目。 这本书融合了“经折装”和“龙鳞装”两种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书籍装帧形式,后者起源于唐代,是最多最复杂的装帧之一。
在普通人心中,古代书籍都是线装书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格式丰富,经历了漫长而迅速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匠心。 那么,古代的书到底有多长呢? 颜值有多高? 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书籍装订是从竹子简书开始的
连篇简乃成《册》? 先秦已经有了“封面”和“页码”
中国古代早期复制品的书写媒体有几类。 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写下了占卜的结果。 在《墨子》中,古代的圣贤说治世之道“留下书的竹帛、雕刻的金石、琢的棋盘杯、后世的子孙”。 也就是说,古人将文案写在竹简和条纹帛上,刻在玉石、金属器皿上。 玉石、青铜器当然不能装订。 有些甲骨也有钻头,可能用绳子串联过,但首要目的是为了排序,不能说是装订。 真正的装订,必须乱舞于简书。
《尚书》中有“殷前人,册有典”的记载,虽然不清楚简书是否真的从殷商时期开始,但至少到了东周期,竹木简写文案变得相当普遍了。 文案写作的竹木简用“牌”、“绳”系在一起,写成“策”,《春秋左传正义》中有云:“单执一牌称为简,联编诸简称为策”。 “策”又与“册”相通,从“册”的字形可以看出,如拼接在一起的竹木简,如“说文解字注”,“册”如其札幌,长而短,中有两篇形式。 ”。 连接竹木简的绳子叫做“编”,绢质的叫做“线编”,皮质的叫做“韦编”。 据《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就是用心读书,多次研磨竹木简的皮绳的意思。
竹简的编织方法有两种,比较一般的是编竹帘一样的,根据竹简的长度不同,用2~4根绳子并排编织。 另一个是在竹木简的上端打孔,打绳子孔连接竹木简,垂下竹木简的下端,像梳子一样,“注释名”“像钞票、梳子、梳子一样编织而成”。 “梳子”是梳子的意思。
为了防止复印磨损,古人在正文前面留了一条或多条空白简,称为“奢侈”,可以说是书籍封面的起源。 竹简能写的文案毕竟有限,一本书往往要写完竹木简,这时候需要把书分成几篇。 每篇都有名字,每本简对应一篇。 例如,《孙子兵法》分为13篇。 为了方便寻找,在奢华的背面上端写篇名,在下端写书名,很像现在的书脊。
写完简书后,有时会用钢笔或小刀在简书的背面斜画线。 这个简单地简单地表示出简的顺序。 即使遇到孔子这样的“韦编三绝”网民,也能很快重新排序。 有“页码”。 收纳简的时候,以最后的简为轴心从左向右卷成一束,写有书名和篇名的奢侈简正好走到最外面,成为“封面”。 卷好的简书用绳子扎好,放进布帛的袋子里,或者放在笼子的行李箱里,这样卷的简书就“装订”完了。
古人写书“模仿”
纸要模仿帕劳的书做成卷轴吗? 还有豪华的精装
帕劳的“布帛”是指条纹( jiān )的布帛,是白色的丝织品。 正如《说文解字注》《竹帛述之书》一样,长期与简帛一起被称为“竹帛”,是书籍制作的开始。 》从出土帛书实物来看,上面多有分界栏,有时按笔画制作,有时用彩线编织,按颜色称为“朱纱栏”或“乌纱栏”。 在《后汉书》中,于吉表示:“在曲阳泉水得到的神书一百七十卷,都是条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为《太平清收据》。 ”。 “白素”是白色条纹帛,“朱介”是“朱界”(朱丝栏),也就是境界栏。 这些边界栏很可能是竹木简的模仿,上下两条边栏是简代码的象征,垂直的边栏是竹木简的再现。 湖南马王堆积汉墓出土了许多帛书,其中有些像简书一样将帛书卷起来做成帛书卷,这应该就是“卷轴包装”的原型。
书虽然有面料薄、便于携带等优点,但毕竟制作价格太高,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质量好、价格便宜、好写的纸。 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的纸张实物,有些还写有复制品,但这些纸张质量比较粗糙,其首要作用约为包裹。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处理了“条贵简单,不方便人”的问题,所以“天下没有办法”。
有兴趣的是,在纸质书出现的初期,也是模仿简书和帛书的样子制作卷轴。 西晋傅咸着的《纸赋》称赞纸的《揽之则舒,舍之则卷》。 可伸,能幽能显。 ”说明当时的书是卷状的。 唐代的《续高僧传》中多次提到使用隋唐时期佛经书卷的格式装订。 例如,唐玄奘要求皇帝对翻译的佛经进行评价。 “得到的经论是敕翻译,变成卷轴,没有铠甲的顺序,和伏惟陛下一起思考。 ”。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曾经发现了大量的照经,很多也是书卷。
卷轴装的做法是,将写有文案的纸按顺序粘在一张长条上,在长条的最后贴上圆木棒,也就是“轴”。 长卷的卷首贴着比较坚韧的布料纸和丝织品,也叫“襷”( biǎo ),也叫“包首”和“玉池”,带带子。 缠的时候用轴从左到右卷起纸,缠好后用褾包住最外层加以保护,最后用带子绑好即可。 当然,古人的卷轴书也有豪华精装版,根据《隋书》,隋炀帝时期,秘书阁藏书“上品红色琉璃轴、中品深蓝色琉璃轴、俗漆轴”。 极其华丽。
线钉的前世
“龙鳞装”的诞生和唐诗有关吗? 宋代出现了“蝴蝶装”
由于卷笔长的卷烟书阅读不便,随后从折叠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装背装到线装,书页形式的装订方法迅速发展。
早出的“经折装”,是简单地将长卷从头到尾以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做成长方形的捆,前后用厚纸粘在封面上,外形上很像现在的书。 在元吾衍的《闲居录》中,他说:“古书都是卷轴,卷舒之难,所以折了。” 目前,电影、文化衍生品中常见的演奏曲就是折中的典型例子。
唐代是诗歌迅速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往往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推动了韵书的迅速发展。 韵书类似于现在的词典,但需要便于查找。 这是因为出现了卷轴和书页之间的“旋风装”,也就是“龙鳞装”。 欧阳修《归田录》中写道:“唐人藏书,均成卷轴,其后有叶,其制造与今策子相似。 复印件有检查者,卷轴数不胜数,所以用叶子写。 ”。这里说的“叶子”是旋风服装。 由于风装复杂,必须将卷轴用折叠方法折叠后,以比书叶稍宽的长条厚纸为底,将折叠后第一页的所有裱装贴在底纸的右端,然后将剩下的册子页的右端依次贴在底纸上。 日本装书收藏时卷起衬纸,看起来像卷轴一样,打开后可以随便翻一页看。 另外,由于书页上的鳞片交错粘贴,打开时与龙鳞相似,因此也被称为“龙鳞装”。
宋代雕刻技术在空前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书籍装帧技术的进一步变革,“蝴蝶装”诞生了。 《疑耀古装书法》中记载:“今秘阁收藏的宋板诸书,均由今制乡会提交试录,称为蝶装,其浆数百年不脱落。” “蝶装”是指将书页沿中缝合线内折有字的面,将各页的折边部位依次用胶水全部粘合作为书脊,最后取硬纸贴在书脊和封底上。 翻开书后,页面向两侧展开,就像展开翅膀的蝴蝶一样,因此被称为“蝴蝶装”。
与蝴蝶装相似的是“包背装”,区别在于页有字的面向外侧折叠,装订时折痕向外侧突出,以及为了牢固在书脊上打个孔,让纸捻通过。 由于包装克服了蝴蝶装把无字纸背在人身上的缺点,有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使用包装背装。
目前我们常见的线装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还不确定,但至少唐代敦煌文书中出现了用线绳钉的书,这种叫做“缝缨装”的书可以看作是线装书的前身。 线装订普及于明代,装订方法类似于背包,但装订时无需用纸捻固定,封面也裁剪成和书页一样大小,一起睁开眼睛穿线装订,最后对齐书页即可。 装订线装订牢固、易读,是中国古代书籍装订技术迅速发展成熟的标志。
文/刘疆